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文化发展座谈会》发言稿

《文化发展座谈会》发言稿

文化发展座谈会发言稿

 

关于搞好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搭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框架的几点建议

(08年3月28日,文化发展座谈会发言稿)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当务之急。”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开发被誉为新时期的阳光产业。下面就如何搞好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搭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框架,谈一点我的看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供领导施政时参考,水平所限,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

    打造旅游产业,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我们昌邑来说,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但也因该看到的是,我们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以潍河风光带、绿博园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与一些有着先天生态优势的地区相比,还是明显的后劲不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体系,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重点利用好昌邑特有的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只要保障有力,规划科学,相信是能够在3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基本构筑起昌邑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框架这一基本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注重这样三个“点”。

 

一、     整理宣传“名人文化”,找出突破点

 

     昌邑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土地,既承载了辉煌的历史,也造就了数不清的闻人志士,仅见于《二十五史》的人物即有汉代高士逄萌、宋代名臣辛次膺、明代政治家黄福、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建威将军傅振邦等等。这里还是春秋名相晏婴、战国军事家孙膑、汉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封地。时至近代,更是人文蔚出,灿若星河。早期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家陈干、于恩波,中国军事科学的奠基人李福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朱述平,电影事业的开创者王滨,著名作家峻青、张笑天等等,各领风骚,溢彩流光。

昌邑的名人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利用好名人文化资源的途径不外乎利用制作系列专题片、记录片,出版整理历史名人著作,召集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借助名人效应,达到广交朋友,催介招商,开阔眼界、与宣传昌邑的目的。通过这一点,也可以联络各界人士,为昌邑发展献计献策。  

如:黄福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其著作《黄忠宣公文集》现在只有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孤本,是研究明代初年中越关系史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如果组织力量整理出版,并以此为契机,联络国内、国际有关学者筹备召开“黄福与中越关系史暨昌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开展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交流、招商、催介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姓氏文化因素,联络各界有识直士和海内外黄氏族人,筹集资金,扩建修复黄福专祠,黄福墓园等。

 

二、    挖掘利用“民俗文化”,打造亮点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附加值很高的旅游资源。昌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象影响深远的丝绸文化、华侨文化;古老独特的小章竹马、郭家庄秧歌戏、孙膑信仰等均为省内所独有,如能够得到政府扶持,集中力量报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会成为今后文化旅游业民俗展示表演的主打品牌。同时,古河毛笔、大窑土陶烧制、龙池剪纸等,可以积极申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传统的金丝草帽、麻纱手绢、草编制品、蓝印花布等也可有计划的组织恢复,皆能够与以上产品同时成为具有昌邑独特民俗特点的文化旅游商品。

     另外,山会节庆活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发形成的娱乐商贸活动,人气旺盛。因此利用现有的山会节庆,进行有关旅游文化的打造,为做大文化旅游服务,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昌邑围城可利用的山会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文山山会;正月十四,双台东永安孙膑庙山会等。参会人员均达到四、五万人左右。

 

    第三,民俗文化中的姓氏文化,也是应该引起注意,加强利用的一个方面。昌邑可利用的姓氏文化资源较多,象昌邑姜姓、辛戈黄姓、道昭孙姓、虫埠傅姓、白塔陈姓、东冢谭姓等等,这些世家大姓,历代名流辈出,分支广泛,后裔遍布海内外。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认祖归宗,连谊投资等以姓氏文化为媒体的民间交流日益广泛。结合有关历史遗迹,加注姓氏文化的因素,必然会增加旅游产业的含金量。

     如: “都昌”为世界逄氏共人的“郡望”,其共同祖先“逄丑父”、“逄萌”陵墓均在昌邑,如果加以论证,予以恢复,利用都昌为全国逄氏发源地这一课题,打造逄姓文化园。逐步引导,定期举办世界逄氏祭祖庆典,吸引有关投资。

 

三、保护恢复有关的“文物古迹”,站准落脚点

 

    旅游产业若没有文化的内涵,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产业。根据昌邑的实际情况,要打造昌邑文化旅游产业的框架,就务必昌站定保护恢复文物古迹这个基本的立足点。昌邑的历史文物古迹是昌邑历史的凝固,昌邑的历史文物古迹是昌邑独有的城市名片。也正是因为独有,所以,必定会吸引游览者的目光和心灵。这项工作也将是昌邑文化产业灵魂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一点,非物质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才有附着的主体。

    要保护和利用,首先要了解这项资源的基本状况,所以对于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这次普查其实也对昌邑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一次摸底,只有搞好这个工作,才能为下一步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提供真实详细的数据依据,为有重点的保护和利用打好基础。

    这一工作也是有亮点可挖的:象胶莱运河、潍河大堤、黄福墓、西黄埠天主教堂、姜泊民居群、黄元御墓、傅振邦墓地、故居、兴福固王冢汉墓群、龙池陈氏家庙、石湾桥龙山文化遗址等,都可以争取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能够争取5处以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在新发现的基础上拥有10 几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昌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点,我市将一举改变文物落后市的局面。

    以上三点,应该说是构建昌邑文化旅游产业进程中,需要先期在软环境方面重点做的一些准备工作,但也是基础工作,是搞好整体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有了基础工作,在具体实施上,就需要以文化景点连接成一个链条。组建这个链条,我认为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宗旨——整体上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由点到面,以面系点,连面成片,由中心辐射周边。根据多年来实地的考察和认真思考,我认为在实施工作中要围绕这样三个“面”。

 

一、潍河风光带周边——(重点为“潍河小营口——山文东”一段,约5公里,线路较长,文化景点起点睛的作用,重点建筑为龙王庙,同时考虑配套其他现代旅游设施,水上游乐,特色餐饮、农家休闲等。整个区域突出生态修闲旅游特色)

景点设置:

1、逄公故里——建议恢复逄丑父(齐国将军)、逄萌(汉代高士)陵冢,利用都昌为全国逄氏发源地这一课题,打造逄姓文化园。逐步引导定期举办世界逄氏祭祖庆典,吸引有关投资。

2、小营口、大营埠——为汉北海相孔融屯兵处,考虑联络中国孔子基金会等筹建孔融祠堂。

3、红崖古堤——宋代始建,是潍河下游最古老的堤坝。考虑在中庄养水站一带,恢复红崖古渡。

4、龙王庙——位于红崖堤中部,建于雍正年间,清代多位皇帝赐匾。建议恢复,并重点建设。

5、梳洗楼——位于南庄头村南,潍河堤侧,汉代遗迹。建议恢复。

6、桃花寺——位于潍河金家口,桃花山侧。建于明初,近年恢复,建议重建。

7、潍河碉堡群——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建议整体规划中作为景点处理。

8、掷女台——邹家村,战国大型封土墓。前有小庙。

 

二、文山周边——(重点改造周边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确立基本区域,清理山间违章建筑,保留重点地段的原始地貌,与原始生态,逐步添置景观,景点相对要集中,并利用文山山会,突出民俗宗教旅游特色。)

1、烈士陵园——将围墙拆除,改造为花园式陵园。

2、翟瓒墓园——位于文山西麓,御赐祭葬,明代都御史,建议恢复。

3、谭溥幕园——位于文山东麓,御赐祭葬,明代户部左侍郎,建议恢复。

4、葛缙父母墓园——位于文山东麓,御赐祭葬,明代赠兵部侍郎,建议恢复。

5、关帝庙—— 位于文山西麓,建议恢复。

6、观音院——位于文山西麓,建议恢复。

7、文昌祠——位于文山东麓,建议恢复。

8、跃马涧——位于文山东麓,建议恢复。汉都昌侯朱轸跃马处。

9、龙湫——古代名泉,人工恢复。

10、文山汉墓——修整利用。

11、千亩桃园——利用三月三等搞赏花等活动。

12、防空洞——作为参观项目之一。

13、崇圣寺——将城区崇圣寺在文山予以恢复,作为整个宗教旅游的核心建筑。

三、城区范围——(在整体环境上,将姜家大湾、大寺湾与北海公园水面连贯在一起,并贯通原北城护城河与石渠想接,城市水面将进一步扩大,整体水系形成网络,旧城环境有一个较大提高。同时恢复昌城后街历史风貌,建设民俗文化一条街,将昌邑特色民俗、特色手工艺产品、文物文化市场整合为一。贯穿城区周边名胜古迹,形成链条。突出文化购物、文物名胜旅游特色。)

1、南店战国——明墓群(合理规划利用)

2、黄元御墓——(清代医学家,合理规划利用)

3、黄福墓——(明代政治家。扩建恢复,同时考虑恢复“黄忠宣忠专祠”。)

4、付振邦故居、墓地——(清代大臣,原貌修整恢复)

 5、城后典型古民居三幢——(清代建造,保留后原貌修整恢复)

6、姜家大湾、大寺湾、北海公园——(水系贯通,提升旧城区整体环境。)

 7、昌城后街——(旧城改造中保留,按清代原貌修整恢复,打造为民俗文化产品、文物、书画经营一条街)清代

8、崇圣寺遗址——(宋代建,遗址部分存在,考虑利用。寺可移到文山恢复。)

9、黄元御故居 ——(纳入网络,作为景点。)

10、姜氏祠堂——(昌邑姜氏大宗祠,清代建造,修整恢复,合理扩建利用。)

11、博物馆——(加大投入,公益开放)

12、四知祠——(论证恢复)

   潍河风光带、城区、文山这三个区域由点到面,面面相连,形成框架,也就形成了容纳名胜古迹、民俗宗教、自然生态三大特点的昌邑文化旅游景点体系,昌邑的旅游产业将出现新的局面。然后随着条件的成熟,可以向周边扩展,继续做大。南面如青山、遇仙园、西黄埠天主教堂。北面,如姜泊民居群,潍河入海口;西面如固王冢汉墓群等也可以逐步的纳入进来。

 

                             三

    对于培育昌邑的文化旅游产业,搞出精品,产生效益,成为拉动昌邑经济的新型产业,我感觉在实施中除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外,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思维要有前瞻性

打造昌邑文化旅游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昙花一现的事业,而是利泽后代的事业。因此因此在操作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要有超前的眼光,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前瞻性,将每一步工作,每一个景点点放到整个文化旅游的大框架中去考虑筹划。步步为营,完成一个点,就见一个点的成效,打造一个点,就是一个亮点。在质量上要做到建筑风格到位、陈设到位、文化气息到位,周边小环境到位,不搞粗制滥造,事实证明,粗制滥造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产生不了经济价值。譬如说;寒亭的封神宫、秦皇宫等。

2、规划要科学性

要完成构建昌邑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构想,离不开科学规划。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各方面好的建议,以及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作到提前规划,在不断论证完善的基础上,再逐步着手。象有些可利用景点处在居民区中,随着旧城改造进程,若措施不得力,可能立即消亡,所以不提前规划不行;很多可利用的景点,分属不同行政单位,各自为政,不提前规划不行。;道路、附属景点与娱乐设施的搭配、各种商业与经营区域的合理划分,不提前规划不行。景点有了,如何向内外推介?如何经营?如何管理位?如何建立旅游工交循环运行专线等等都需要纳入规划。在这个科学运做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将这一产业做强做大。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