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历史人物续编》后记
2008年5、23
1998年9月,我所编著的《昌邑历史人物》在文山诗书社的筹划下由东方出版社出版,那年我25岁,那个时候,我就决心再搞一个续编。转眼10个年头过去了,《昌邑历史人物续编》终于定稿,并再次在文山诗书社的筹划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我也算是还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是朱光潜在《论人生的价值》中所说的。且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我的理想只是尽我心力,在文史研究方面对社会有所建树而已。
时光荏苒,回想自己的文史之路,甘苦良多。我对文史产生兴趣,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参加工作之后,这种兴趣愈加浓厚。1992年,昌邑文山诗书社成立,我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一名会员加入其中,在此期间,得到了李泽帧、夏维祥、张增祥、张学闵、刘銮堂等为代表的老领导、老同志关心和帮助,在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种“无私忘我,奋斗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在搞好工作的同时,系统的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了大量的前人著述,并对一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希望能够切合实际地搞点昌邑地方史研究的具体工作。针对昌邑地方史资料流失严重等现象,决心首先从史料学方面着手,重建昌邑地方史研究体系的框架。
那时生活是艰苦一些,但有理想就有动力,当时为了掌握昌邑的历史概貌,我曾先后抄录了顺治十八年本《昌邑县志》、乾隆七年本《昌邑县志》以及光绪三十三年本《昌邑县续志》,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我完成了2万字的《昌邑旧志刍议》一文,这是我的第一篇关于昌邑地方史研究的论文。同时,对于金石碑刻、志乘谱牒等等凡与昌邑相关的资料,虽工薪微薄,无不倾力甄集。也就是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这个基础上,先后编就了《昌邑历代诗征》、《昌邑历代文征》、《李士桢、李煦父子文集》、《黄福年谱》、《昌邑进士传略》等100余万字的资料汇编;参加了由文山诗书社组织的《昌邑古今诗词》、《昌邑古县志集》等著作的整理和编校工作。
1997年底,我作为特殊人才,经特批由昌邑石化总厂调职昌邑市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与地方史研究工作,我也由一名业余的文史工作者走向了专业的岗位。在此岗位上,得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者名流,思路和眼界更加开阔。10年来,先后得到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国家文物局吴九龙研究员、南开大学王连升教授、山东大学张熙维教授、山东社会科学院戚其章研究员、王如绘研究员、刘大可研究员、刘晓焕研究员、济南社科院张华松院长、潍坊博物馆孙敬明研究员、曹元启研究员等老师的教诲和支持,受益良深,因此更不敢有所懈怠。10年来,在学术方面,我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了《昌邑文化博览》、《昌邑织造》等7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出版了《昌邑历史人物》(东方出版社1998、9)、《后官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昌邑沧桑》三部专著,尚有《徐河清诗文辑注》、《昌邑著述考》、《昌邑姓氏研究》、《昌邑通纪》、《黄福集》(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五部著作待刊。研究范围涉及到古今人物、姓氏谱牒、历代著述、文物考古、民俗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在史料学方面重建昌邑地方史研究体系框架的目标。期间还应邀承担了《历城县志正续合编》(济南出版社、2007、9)、《潍坊人文自然遗产、昌邑专辑》等多项省市学术项目;有论文30余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尤其是关于孙膑采地问题的研究,在全国孙膑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先后获得省、地、县各级荣誉奖项20余次。我的研究方向也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齐鲁文化与山东地方史研究领域。
《昌邑历史人物续编》是在继续拥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昌邑历史人物》一书的补充,编写原则一致。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友朋们热情的支持,昌邑市委书记马跃启同志在百忙中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晓焕先生、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高耀光兄多年来帮助搜集资料;昌邑市教委的姜清河先生先后为校对稿件;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作为抢救整理昌邑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诗书社的李泽帧社长和有关的老领导、老同志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应当再次说明的是,符合收录条件的昌邑历史人物众多,因为资料原因,错漏难免,在写法上也很难达到一致,敬请读者谅解!但我相信,随着日后对相关资料的不断发掘和搜集,这些缺憾定会得到修定和完善,而我仍愿尽我心力,承担和继续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