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还不富裕。家中唯一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就是一辆为数不多的永久牌自行车。爸爸在潍坊干临时工,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往返昌邑和潍坊。爸爸休假时,我就经常坐在车子前梁上听爸爸讲故事。
1983年,村里搞新村规划,拆旧房修街道。我爸爸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拆除了老屋盖了四间新房。全家的主要收入就是爸爸每月四十多元的工资,除去生活费用,积蓄很少。房子虽然盖起来了,却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妈妈也跟我说:“你小时候咱家里穷,来个卖冰糕的也只能糊弄你说里吃了冰糕肚子里会生虫子,那时的你虽然小,还算是听话,从此不再要冰糕吃了。”当时的情景我记忆不深,但妈妈每当说起来就心酸。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爸爸承包了县里的水泥预制厂,从事水泥管的制作经营,也许机会垂青勤奋努力的人,当年正好赶上引黄济青,爸爸也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第二年,爸爸的自行车也换成了摩托车。当时村里的摩托车很少,我坐在爸爸的车上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个能干的爸爸而骄傲。妈妈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咱家还清了所有的欠款,也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虽然那时我对“万元户”的理解不深,但是明确感觉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爸爸的摩托车换成了轿车。说起换车还有一段辛酸的过程,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爸爸跟妈妈放弃了各自的工作,自主经营,搞起了没有从事过的纺织行业。他们凭借着一股闯劲,很快就轻车熟路了。在搞纺织的这几年,由于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为了节约资金,爸爸就亲自上阵。夜以继日的操劳,爸爸白发多了,脸上的皱纹也出现了。此后爸爸再次转行,从事纺织原料的经营。相比过去的纺织,爸爸压力小了,心情也好了。在妈妈的协助下,我们家的日子蒸蒸日上。
如今我已步入而立之年。在这三十年中,爸爸用他并不强壮的肩膀扛出了我们家的三级跳。在这三十年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多忙爸爸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有时候我就很好奇,经不起我的“盘问”,爸爸笑呵呵的对我说:“如果不是每天看新闻,我哪里知道党的新政策,又怎么能抓紧改革开放的机会让咱家过上好日子呢。”话虽然朴实,但在朴实中却透着哲理。
三十年,爸爸的自行车变成了轿车,这个过程不仅见证了我们家由欠债到进入小康,也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