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辛弃疾
历史上能够担当英雄之名的人不少,但是能够在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同时都称得上英雄的就不多了。
词拓一代文风,武领一代豪杰的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武全才”式的英雄。
但是不知为何,也许是因为历史上对文人的印象始终是文弱的,辛弃疾文才出众,当然要冠以文人的称谓。“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对文人的偏见,着实让人气愤。所以,他的英武的一面便在无形中被抹煞,被忽视。
现在就让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诞生在齐鲁大地上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是有大勇气、大智慧、大胸怀的。他为国为民,不图名利,不畏艰险,不计得失,甚至置生死于度外,侠肝可昭日月,义胆可泣鬼神,文采可彰千古。
公元一一六一年,耿京聚兵在山东抗金,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义军,被耿京奉为掌书记。
次年,便奉表南归,授承务郎,当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便率五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金兵五万营中,缚张安国,昼夜兼程,献之宋高宗前,而己毫发无伤,不损一人一骑。宋朝洪迈《稼轩传》记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其年,辛弃疾仅仅二十二岁,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此后,辛弃疾在任地方官期间曾多次上书,不惜得罪权贵、惹怒君王,直指朝廷要害,力陈抗金复国方略。由于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这些远见卓识始终不能被朝廷接纳。他在仕途上几起几落,而矢志不移。虽不能抗金复国,却尽其所能,清明政治,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造福一方,受到百姓的爱戴。
雄图大志虽未能完全实现,但他已经无愧于英雄的称谓。
自古以来,英雄一词,似乎一直偏重于勇武一面,但岂不知,思想也能造就英雄。
翻开辛弃疾的诗篇,你就能找到这种广阔的思想,这种非凡的文采。
为文,他也无愧于英雄。
以词而论,辛弃疾和苏轼同以豪放并称于世。但是,苏东坡的词作虽豪放,却总有一种消沉之气杂拌其中,令人不能彻底地扬眉吐气。而辛弃疾的词,却能让壮士扼腕、侠客顿足,词作中涌动着一股冲天的豪气。
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水调歌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的古今战争场面的激情描述;更多的是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和今朝建功立业、平复天下理想的渴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水调歌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太常引》)、“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读罢这类词作,不禁让人拍案而起,壮志在胸,胆气充盈。这就是英雄的词作,是充盈着大勇气大智慧大胸怀的诗篇。
当然,辛弃疾的词作中也有忧愁困苦,但是这种愁苦是“英雄泪”,是壮志不得伸,豪情不得舒,雄图不能现,天下不能平的困苦忧愁:“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是对于人生匆匆、历史沧桑、天下兴亡的深沉感慨 :“千古事,云飞烟灭”(《贺新郎•赋琵琶》)、“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念奴娇》)、“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绝非是关于自身得失荣辱、宦海沉浮的伤感沉沦。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坚信尽管现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是历史的洪流谁也无法阻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因此,他是豁达的,是慷慨的,“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八声甘州》)。
如此壮怀激烈,如此胸襟广阔,如此心忧天下,如此远见卓识,如此豁达从容,都集于一人之身,这才是真正的大豪杰、大英雄。这一切绝非偶然。这是时势造英雄。当然,“英雄气短”,历史进程的改变绝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所能做到的。所以,辛弃疾作为英雄的悲剧意味就显得格外凝重。刚过壮年的他,便已经“华发苍颜”,仅六十七岁就忧愤而死。但这不会影响他的英雄身份,反而让他的英雄之气跨越古今,穿透时空,而具有更深远更超群更震撼人心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