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趣“耪”“茬子”

趣“耪”“茬子”

“耪”密埠店“茬子”

秋来河沟水汪汪,无奈扎筏收高粱。本年只割大半截,留的“大茬”明春耪。大茬原产密埠店,与酒结缘名四方。

“妙劝来宾耪酒茬”,且听笔者从头“耪”。

密埠位居莱河西畔,周围一带有一民俗。新娘出嫁后的第二天,娘家本户门兄弟俩人要到新娘的婆家“叫二日”,晌午到,傍晚归。归时带回新娘,新娘回家后须看不见娘家的屋笆,故酒席整整进行一个下午,此民俗年代久矣。因酒席时间太长,故皆用小酒杯“盅”。“茬”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传说有一年的深秋,胶莱河东畔一村女出嫁到密埠店。其娘家本户门兄弟俩人一同去“叫二日”。兄名叫“来”,弟名叫“宾。来宾兄弟俩人皆酒量不大,拳令一般,“讲究”有不能早归,一下午酒席如何应付得了?故干杯时每盅总是留下一小半“底”,因酒盅是瓷的,便于“谦留”。酒席主陪是密埠店有名的“妙悟堂”主人,名叫“劝”。“劝”很好给人留面子,高宾贵客怎好明说?“劝”灵机一动,借“茬”说“酒”。席间不时地讲说“密埠茬子留得高、留得大”云云。还当场作诗道:密埠茬子大,有时也不大。望杯生幻觉,杯中似有茬。来宾听出了“劝”的弦外之音,佯作不懂,只是随声附和,仍半饮半剩。主陪心想:“时候早着哩,暂放一马,开拳再说。一个小时过去了,到了该猜拳行令响酒席的时候了。来宾划拳,多是输拳“赢”酒,干杯时留“底”更大。这时, 主陪起身,为在座所有陪客十余人都斟上大半盅酒,然后端起自己的大半盅“门前杯”说道:“两位河东贵客在密埠店只晓得‘留’大茬子,却‘从来’就没耪过大茬子。今日幸会,节气正好也到了,大家都陪着耪耪密埠店茬尽尽兴吧!”言毕一饮而尽,举空杯笑对着来宾。来宾不好推辞,口言:“好,耪茬,耪茬”,亦举杯干尽。众陪客自不必说,席间霎时一片“耪茬”声。来宾顿悟:耪茬?我们今日是高客贵宾,这不成了耪地“工夫”了吗?!转眼又想:“留高茬,长新秸,牲口料……”此时来宾悟得竟比主陪想的还深。遂拿定主意:宁可醉了,也不能留下笑谈,之后便不再留“底”剩酒。众陪客十余人皆无不叹服主陪“劝”之奇思巧慧。

此笑话传开后,酒席很是热闹。主随客便成了“留底剩酒”的代词,“茬大”则暗指“剩酒多”,均不含贬讽之意。密埠店“大茬子”由是出埠,其“根须”长且旺,极具生命力。南国北疆均有其影子,长长岁月难灭其兮,神哉!密埠学堂才子多,当时曾有诗作流传:耪茬耪茬再耪茬,杯底朝天方为佳。胶莱两岸春风笑,民俗韵味透天下。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