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22日,农历五月廿一,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天气也逐渐很热起来。夏至虽然是节气,在我故乡那里更是节日,据说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夏至,村里家家户户中午都吃凉面。直到现在农村过夏至仍有很多家庭沿续这一习俗。而在市区内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夏至节有些淡化,过法也呈多元化态势。
“十年八年,夏至割完。”这个谚语说的是我的故乡一带,夏季小麦收割在夏至时大致接近尾声。以前收割小麦全凭人们手拿镰刀一把一把地割,时间拖得较长。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和升级,收割、脱粒逐渐合二为一,不但时间大大缩短,劳动强度降低,更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那时候虽然坡里的麦子已经基本割完,有一些割得早的陆续已打场脱粒,但大多都垛在生产队的场院里,需要翻垛、铡穗、脱粒、晾晒。因此,这时生产队里的活仍然很多很忙。在我国民族的节日传统食品中,面条应该是最多快好省的。可见夏至吃过水凉面改善生活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母亲总是在夏至这一天上午,从生产队里稍早一点下工,从队里的菜园里买着菜,回家忙活中午这顿夏至面。记得母亲先用西红柿、黄瓜做一个汤菜,也就是凉面的浇头。在出锅前打上鸡蛋,撒上香菜,然后舀在一个盆里凉着。然后手脚不停地忙活,先用细面掺少量豆粉和面,再用一根专门用来擀面条的很长的擀面杖擀面,将切好的面条放在一边备用。最后点火用大锅烧水,准备煮面条。
这时候父亲也从生产队里下了工,来到家放下手里的干活的工具,二话不说挑起水桶就到村东头的水井里打回来井拔凉水。此时母亲正好也煮好了面条,用笊篱捞在盛有井拔凉水的盆里,再把过水的面条抄在几个碗里,舀上浇头,全家人就开始吃盼了几天的夏至过水凉面。
其实,因为天热家人并不是围在一张饭桌上,而是自找地方吃。有在屋里的,有在院子里树底下的,也有坐在大门口的门槛上的,甚至有的孩子端着碗跑到了胡同里。只因中午气温烤人,大家都吃的大汗淋漓。记得我吃完一碗再盛一碗,直到撑得肚皮滚圆。虽然光着膀子,仍然热的浑身汗流成河,半截裤子几乎全部溻透不留一角,吃跑后放下碗筷就向村东的小河跑去。到了河边一头扎在河水里,半天才在河里边露出头来。哇,真过瘾。这时河里早有不少的村里人在水里泡着,而且陆陆续续来人。村里人在河里洗澡游泳全都脱得精光,偶有一人穿着短裤反而是个另类。等到感觉泡透了、不热了、舒服了、过了瘾,大家这才断断续续往家走,稍事休息,下午还要干活。
虽然天气是那样的热,活是那样的忙,做这顿凉面是那样的累,但全家人吃的是那样的有滋有味。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夏至节、夏至面。现在生活水准提高的与那时无法比较,就是吃顿面条也很讲究。在家里吃也是到超市商场选购各种挂面或面条:手擀面、粗粮面、蔬菜面等,菜品上也不断花样翻新;到饭馆里吃又是美国加州牛肉面、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等。但每到夏至夏天夏季,我就会想起母亲那时做的夏至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