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忆父亲张万祥二三事

忆父亲张万祥二三事

             身残志坚永驻心间—忆父亲张万祥二三事 

{我所写的文章是关于我父亲艰难一生的真实回忆,父辈艰苦奋斗的经历,是后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喜逢建党九十周年,把这篇文章献给我的全家,希望后代能永记心怀。您有兴趣的话,请耐心看到底。} 

    每当用鼠标点开“百度”、“新浪”、腾讯”、“搜狐”、“易网”、“有道”及许多网站,瞬间漫游在缤纷灿烂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探索历史长空的那一颗星星,却发现都有记载父亲事迹的平台。这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的身影就似明似弱站在我的面前。晚辈不会忘记,他从敌人死尸堆里爬出来,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不会忘记,他用半截胳膊,自强不息,勤奋拼搏,向自己挑战、向生活挑战。学会了读书写字,家务劳动,地里的农活。不会忘记,他从当合作社长、生产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乡亲们与天斗、与地斗,被评为“浑身是手的劳动模范”。也不会忘记,他扶贫帮穷,关爱他人,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更不会忘记,他教育自己的后代,跟党走,做一个正直的人。他用平凡而勤奋的一生,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回忆的点点滴滴,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一:政府做媒:

  1947年在解放莱阳县城战役中,最惨烈的是水沟头战斗,由父亲三人组成的尖刀组,担负的是炸毁敌坦克,在激烈的混战中,被敌坦克的穿甲弹夺去了右臂和左手。当他醒来从死尸堆里站起来后,被民兵救护队及时送到了战地救护所。几经碾转被送到省城荣军医院。经康复治疗后,父亲多次向领导申请,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政府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安置在县城的东隅村。分给了他三间草房,三亩多地,雇请了保姆{之后认作干娘}。为了给他组成家庭,由组织部、人事、民政灯等部门牵头,到各乡了解情况,为他们牵红线,当红娘。当时我外祖母家是夏店乡,曾当过妇救会长,当她了解这件事后,同我母亲来到了城里,与十几位荣残军人一起见面。母亲在外祖母的支持下,同父亲办证结婚。政府为他们举行了集体婚礼。时任县长的江枫,亲自主持了婚礼。自那以后江枫成了父亲的好朋友,家里的座上客。自那时起曾任副县长的王瑛{女}等,每逢年节,都带领民政部门的领导,携带慰问品,到家中问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给与照顾。尤其民政局长郑伟修同志,隔三差五的到我们家,与父亲谈天说地,叙说家常,给与了很大的照顾。我们兄妹六人不会忘记是党的关怀,把我们抚养长大。六十年代初时任中央内务部 的江枫,回昌邑视察工作时,特地把父亲邀请到县招待所,促膝长谈,一起吃饭时,了解各方面的民情。

  二:半截胳膊斗地,一肩明月斗天。

  父亲仅剩的半截胳膊,胳膊轴弯上来不到二十公分,吃饭穿衣连小孩都不如,不要说家里地里的活。吃喝拉撒睡全靠他干娘和我母亲的照顾。刚开始吃饭,不是掉了筷子,就是撒了汤。全靠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艰难的崎岖不平的人生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凭半截胳膊,学会了挑水、扫地、等家务活;凭半截胳膊,学会读书写字,凭半截胳膊学会了翻地、捉虫、扶犁耕耩等农活;凭半截胳膊与天斗与地斗;凭半截胳膊,挑起生产队、大队领导的重担;凭半截胳膊,带领群众夺得了农业连年的丰收;凭半截胳膊,大搞农副业和多种经营,开创致富之门;凭半截胳膊,被评“为浑身是手的劳动模范”。他的事迹广为传颂,受到了群众的拥戴和上级的赞扬,给与了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 崇高荣誉。曾记得,县里奖励给他七步犁、剥玉米机;曾记得,县展览馆用大幅连环画宣传他的事迹,曾记得,昌潍地区举办展览,把他荣获的锦旗、奖状、荣誉章、荣誉证书带去宣传。父亲的一生是平凡而杰出的,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民为党为国奋斗终生的意愿。

  三:城墙外烂泥滩,两年变江南

  五九年初,父亲第二次到北京,参加全国复、退、烈军属、荣残军人劳模会议时,在交流中认识了南方各省的朋友,尤其同江苏邳县的蒋兰根成为至交,并多次请教他种水稻的经验。回来后,就同大队的干部,到东城墙外的烂泥滩现场办公。原来这里四十多亩地,紧靠城墙外的壕沟,春天一片草,夏天一片水,种什么庄家都不长。父亲把南方种水稻经验讲给大家听,并提出来把这一烂泥滩种上水稻。这是当时谁也不敢奢望的大胆计划,经探讨形成决议后。父亲亲自挂帅,从各队抽调了二十多人,开始了稻田行动。整个计划分三步走:首先解决水源,没水就谈不上种水稻。当时城墙外的壕沟,从南向北常年不断流 ,尤其夏天沟满壕平。他们把东关桥南打起土坝,形成一个小水库。又打了三眼机井,用当时大轮子的柴油机抽水。其次是随高就低整修土地,一掀一掀的修起田埂,翻地灌水后用人拉犁拖耙,达到地平如镜。再是派出三名技术员,到江苏邳县找到蒋兰根 ,学习种水稻的经验。同时又把邳县的两名技术员请来,从育秧、插秧、灌水、施肥、拔草等技术要领都传授给每个队员。同时在江苏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手摇水车和风力水车,同时又引进养殖了南方的菱角、水葫芦,在稻田里放养了毛蟹{现称大闸蟹}。看到这一切,不仅使我们想起了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风车呀风车支悠悠的转哪— ”秋收时丰收的稻子亩产达500多公斤。东隅的社员们,也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有时我也去稻田里摸毛蟹,晚上用罩子灯在芦苇边照毛蟹,真是吃蟹不如拿蟹美。

  四:“文革”不忘生产,增产又增收

  “文革”的疾风骤雨,在小县城也掀起了夺权的风浪。所在的第四生产队,两派为争夺队长,闹得天翻地覆,每次开社员大会都是你争我夺,相互责骂,各不相让,谁也干不成,地里的农活时不可待。面对瘫痪的局面,当时已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父亲,心如火燎,当即回到本队组织选队长。在社员大会上,依然是各说各的理,那一派都推举自己的“头头”。父亲力排众议,把半截胳膊一甩,怒吼一声:“谁也别想争了,这队长还是我干 ,有意见的到茅房去提”。一句话把大伙震住了,霎时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场闹剧有了结尾。随后他带领社员先忙地里的农活,保住粮食增产。当他看到东门里的县榨油厂,因闹“革命”而陷于半停产的状态时。抓住这一契机,随即到厂里与陈厂长交谈,两人一拍即合,相互谈好条件,立马组织队里二十余青壮年,拦包了装卸、灌油、过磅、门头营业等工序,并派近十名男壮力,到榨油车间各个岗位,同工人一起完成了生产任务。{我大妹妹当时就因扛麻袋包而把腰伤了}这样既解决了厂里的燃眉之急,有为队里增加了收入。几年下来,队里的工分值翻了一翻,一分达到了两角多钱,年终每户平均达到三百至五百多元。这在当时是城里首屈一指的。

  五:巧用懒汉:

  六十年代初,有一位懒汉享誉东隅村,是本队的英和庭,当时仅三十多岁男子汉,身边五女一子,七口之家每年都靠吃救济,自认为根正苗红,队里的什么农活都不干。好吃懒做,人们说他是四鼻子驴豁上了,即使在三夏大忙季节,也悠然的擎着钓鱼竿,在湾边一坐,烟卷一叼,二郎腿一翘,哼哼着小调,就等鱼儿上钩。有其夫必有其妻,老婆也抽着烟靠在一边,守着破脸盆,四只眼都瞅着鱼儿上钩。父亲对这种赖皮,不去动粗不去责骂,而是三番五次到他家细说家常,掏心掏肺的与他交朋友。动员他把队里的大粪场办起来,让其当三人的场长。起初,哪怕磨破嘴皮子懒汉也不干,即怕人笑话又嫌脏嫌累。父亲挑起大粪桶,同他们一起到城里机关单位掏粪。他身先士卒,不怕脏累,不怕别人说闲话的行动,感召了这位横草不拿竖立的懒汉。这位场长不但负了肠,还带领那两名社员,在菜院子里,建起了大粪场,除浇菜喂庄稼外,还晒起了大粪干。昔日的懒汉,变成了人人交口称赞的“大粪书记”。自那后,父亲挑起了粪桶,带领十几个青壮年,利用冬天农闲,到城里各单位掏粪挑尿,浇在麦田里,又迎来了大丰收的一年。

  六:重用“坏分子”,棉花创高产。

  七十年代初,当地开始种的棉花,产量低、棉质差,许多技术问题难以解决。急需有文化、能钻研的技术人才。当时父亲想到了一个人,当时还带着“反革命分子”帽子的杨早须{此人在解放北平时,曾是傅作义部下少校副官,参加过和平谈判三人小组其中之一}。父亲买了种棉花的各种书籍,找到他反复做工作,让他担当队里的棉花技术员。这位心存疑虑的杨,不敢答应。父亲果断地说:大胆的干,出了问题一切由我负担。杨考虑了三五天后,答应了此事。这位戴帽的技术员,不负众望,夜晚看资料,白天同十多名社员趴在棉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余亩棉花当年每亩收获皮棉二百余斤。第二年,公社在队里的棉田里开了现场会。被授予棉花高产的先进单位。

  七:打开致富门,为民谋利益。

  七零年之后,身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父亲,主动向党支部请缨,挑起了大队副业生产的重担。为搞好多种经营,他跑上跑下,争取上级和县各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利用县城的天时地利,先后办起了自行车修理店、理发店、皮革厂、服装厂。吸收了五十多人参与。在服装厂的筹办中,置办了三十多台电动缝纫机,聘请了有经验的裁剪、缝纫、修理的师傅。除对外加工外,主要是给各厂大批量的做工作服。他把积累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为了搞好多种经营,父亲在三个湾里做文章。当时的姜家大湾、城墙东北的碱滩玩,水面广而水又深,他带着三个有文化的青年,到江苏等地考察淡水鱼的养殖,随后从南方引进两种高产草鱼,一种是花白鲢一种是胖头鱼。鱼苗引进后,除湾里长的水草外,他还组织社员割青草喂鱼。连续多年每到秋季收获季节,十几个人拉一张近百米的大网,从湾南边拉到湾北边,收网了,网中的鱼活蹦乱跳浪花飞溅,一网就有千数斤,大囤角盛,小篇楼装,白花花的一片,煞是喜人,围观的群众个个都喜笑眼开。我家老屋后的大寺湾,原来只长芦苇和水草,每到夏天刷街水都淌到湾里,黢黑的湾泥比肥还壮。利用这一自然条件,父亲到潍北农场,引进了白莲藕苗,种植到了大寺湾。又到下营购买了毛蟹苗,也放养到湾里。两年以后,一到夏天荷花飘香,我还记得同小伙伴们,拿着布袋到湾里采摘莲蓬子,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果实。每到深秋,又是收获季节,出莲藕有两种办法,一年是从双台的西永安请老师,他们穿着到脖的皮衩,怀揣干火烧和生姜,从泥里踩藕。第二年,就把大湾的水抽干,组织劳力用铁锨掘藕。每年出的莲藕都在一万斤以上。除分给社员外,每斤两角钱,卖给单位食堂。草鱼、莲藕、毛蟹,每年的效益从一万多元增至五万多元。这在各村是首屈一指的,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首肯和表扬。

  八:同情弱者:

  1972年,当时的一队有一个老光棍张延成,同一个瞎眼老娘一起生活,日子的拮据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张为人老实憨厚,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时常被人欺负,也就是说的“眼子皮”。四十多的人了,还是孑然一身的老光棍。虽说是无亲无故,又不是本队的人,父亲还是看字眼里,痛在心里。就同一队的队长 商量,把张延成母子调到所在地四队。一队长巴不得把这赘脚货推出去,一口说不出多少个谢谢、谢谢。张原来的两间草房,是在姜家祠堂以西,药材公司盖楼拆迁,给了他五百多元钱。父亲没要他一分钱,队里帮他盖了六间瓦房。又托人从石湾店介绍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寡妇,帮他成全了一个家。张没辜负父亲的期望,先后当过喂牛的饲养员,赶过牛车、马车,每逢大集还成了牛经纪。改革开放后,自己又喂起了菜牛,还杀牛、卖生熟牛肉。成了当时东隅村的第一个万元户。至今的儿子张春波,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某设计院,成为建筑工程设计师。

  九:乡亲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记心怀:

  76年父亲病逝的噩耗,惊动了乡里乡亲,各家各户大人小孩,都到家中的灵堂祭奠。无论是五保户的孤寡老人,还是受他照顾的乡亲,以及平时受到他教训的群众,和我们家人一样悲痛欲绝。县及公社的领导,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家人于慰问。追悼会那一天,周围二十多个大队的党支部、大队的领导、群众,本村及三关四隅的乡亲,自发的赶来参加。八间屋的院子挤不开,胡同、道上都站满了人。五六十个花圈,摆满了院里院外。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齐万贤 致了悼词。我们随从了父亲从不信迷信的遗愿,没有披麻戴孝,移风易俗办了从简的葬礼。

  十:“当兵专业户”:

  曾经有过当兵的经历,就会感悟到人生的价值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