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关于广播媒体的七点思考

关于广播媒体的七点思考

笔者曾在一家地市级广播电台工作过一段时间,该台在硬件建设、业务素质和行业创收诸方面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招牌,是旗帜,是表率,而其他工作人员在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在广播事业的工作历程中,电台的传播手段、内容、形式、受众群、网络化等诸方面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思考之一:广播媒体是“弱势”还是“强势”?

粗浅认为:弱中见强。媒体包括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图书、户外招贴);立体媒体(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媒体。一个新的传媒时代已经到来。相对于电视,广播只可耳闻不可目睹;相对于报纸,广播一闪即逝,存留性远远不及;相对于网络,广播的信息无论是内存还是时效性都有差距。即便如此,广播以其受众面的宽广性,传播信息的多样性(节目类型),接受器材的方便性,尤其是在一天中的相当时间段里,广播受众获取信息的随意、方便、廉价、快捷等的独特之处,享有其他传媒目前还难以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广播主持人较电视主持和新兴的网络主播要神秘的多,追宠者众。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生和的士司机将广播作为媒体首选。故广播媒体不应称“弱势媒体”。

思考之二:创收该如何创如何收?

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简单的把创收看成拉广告是不科学的。创收重在创,结果才是收。竞争的压力使广播不但要创新,还要学会创造。把广播传媒和网络结合,实现网络收听,不能说不是一个创举。试想,一个广播节目除了在电台播出之外,其语言、音乐素材可以做成面向宽带的节目在网上播出,其文稿,制作节目时拍下照片可以放在网上或刊登在报刊上,而网上收集到的受众反馈又可以成为新一辑节目的素材,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啊!广告的传播方式应从个体平台的简单相加向多维互动的跨平台套餐方向发展。另外,做不做广告是双方自愿行为,不应称为“拉”,改为“谈”较为妥当。这样的结果才可称为“双赢”。该电台去年广告收入上千万元,超过了同级电视报社不少,说明广播广告创收运作良好,但如何使播音员、记者等市场部门以外人员既能做好广播节目,又能创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思考之三:时代呼唤什么样的团队?

有人的地方就有团队,关键要选择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这是一个为了共同的理想坚毅奋斗到底的团队精神。电台聚集的大多是上层知识分子,用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团队成员中,态度决定一切。这也正体现了新的“木桶理论”:木桶最短木板的长度只能决定水的多少,而木板之间的疏密程度却能决定水的有无。一入台,即应引导新同志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各频率之间业务技能上应展开竞争,具体工作中应团结协作。建立和谐团队,对外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概念。2008年是奥运年,为迎接体育盛会,各种媒体都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广播媒体更应群策群力,集体应对,打响自己的品牌。

 

思考之四:管理模式是否健全?

中国的体制,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体制多大同小异。即等级森严或称组织严密。该广播电台实行频道管理,量化考核。实行总监负责制。从台长、频率总监、节目部主任到栏目组负责人,环环相扣,目标明确。但如越级来看,电台的决策者是否对每一个具体栏目的执行者都很熟悉?能不能定期开一个恳谈会?让电台的主要领导与新进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与其从侧面多方了解一个人,倒不如直接见见面来的干脆。管理者既需要统筹规划从大处着眼,也应该理清思路从小处着手。

 

思考之五:广播受众有哪些?

目前,广播的受众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替着,原来的老广播听众抵挡不住诱惑,向网络和电视转移。而“新生代受众群”却诞生了:当中有各大中专院校戴着随身听的学生一族;日益扩大的有车人士和的士司机组成的驾车一族;民工潮涌入鸢都市区的打工一族;社会进入老年时代后的老人一族;还有交友一族、彩民一族等。受众群不敢小觑。

 

思考之六:培训学到了什么?

业务是效益的最大保障。老播音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有更可贵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是否可以把诸位老播音员的心得体会或是论文笔记整理成册?一方面作为以后培训的教材,另一方面推出报刊、宣传册与其他媒体交流,以期取得更大提高。能否把像普通话之类的学习班推向社会?既可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也可增加电台美誉度。

思考之七:广播是否可与互联网接轨?

1998年,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的年会上,互联网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这宣告了“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媒体正式诞生。如果说传统媒体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并以自己的优势特征影响受众的话,那么网络媒体则是综合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形成的高科技新兴传媒。由于广播媒体具有易逝性、线性传播、介质单一等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而网络传播利用它的文字传播和对信息可以保存,以及非线性传播的优势,这就弥补了广播不能进行深度报道、信息难以保存的缺陷,因此,利用网络的优势,拓展广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广播的未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己的思考是浅显的,肯定有不成熟甚至是谬误的地方。愿以上七点思考能为广播传媒人起到些许借鉴,让我们为在这个新媒体时代里广播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强而努力前行吧。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