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悄入金秋业红时

悄入金秋业红时

                      悄入金秋业红时

                               王沛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但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2007年4月29日晚上,昌邑市广播电视局办公楼三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全体干部职工按时来到了会场,参加局里召开的创建和谐机关动员大会。我遵照局长张亦明同志的安排主持会议。要在平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这天就不同了。因为下午刚参加了昌邑市委组织部召开的全市科级干部调整会议,组织上安排我退居二线。这意味着我在从政期间最后一次主持全局性的会议。张亦明同志在会议将要结束时,告诉大家,我们的副局长、局党支部副书记王沛盛同志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他在职期间,对党忠诚,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为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面对上百名干部职工,聆听着局长对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当时的心情纷繁复杂,激动地泪水止不住地涌出眼眶。当张亦明同志让我说几句话时,我有点动容的对大家说:“同志们,我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热爱不会变,对党的忠诚不会变,对人生的追求不会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退居二线,虽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并不是人生事业的结束。我将开始新的生活,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在以后的岁月里让我和大家展开竞赛吧!看谁学习努力、看谁业绩突出、看谁创作的作品对社会影响大……”这次的表态发言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会后,我风趣幽默地在局办公室的小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精彩人生从52岁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始终牢记着自己在会上说的这些话,并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干一行就要专一行
    1955年3月8日,我出生在昌邑市卜庄镇庙头村。父亲在城里做工,母亲在家里务农。从上小学起就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学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革命歌曲。当时虽然对这些歌词没有太多的理解,但热爱党,共产党好,跟着共产党走的意念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地心灵上。
    人生求学的路是漫长而又短暂的。1977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潍坊师范学校。当时国家实行精英教育,设立的大中专学校少,毕业生也少。昌邑1977年的大中专毕业生总共二百多名。那一年县委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了二十名,充实到县乡机关。我有幸也在其中,先后在县人事局、饮马公社、塔尔堡公社担任过干事、公社团委干事、公社团委书记等职务。1982年9月调到昌邑县广播局工作,1984年4月担任副局长,直至退居二线。
    我刚到广播局时,一切都感到新鲜。院外拱形的小石桥,院内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楼前枝叶繁茂的芙蓉树,给人以神秘洁雅的感觉.广播局干部职工总人数32名,设有办公室、编播股、技术股等内部机构。主要职责是有线广播宣传、广播设备管理和广播线路管护。局内从干部到职工个个待人祥和,爱岗敬业,有专业技能。相处不久就会发现,广播局是藏龙卧虎之地。编辑们写的稿子除在县站播出外,还在党报党刊上发表;播音员普通话说的流利且庄重、清脆、甜润;线路师傅们早出晚归把广播线路架设的规范壮观,架线搭地锚时8号铁丝握在手中就像玩面条一样随心,真可谓行行出状元。在他们面前论技术还是论写作,自己都是门外汉,只能甘当小学生。特别是在1984年当上副局长时,心里想自己是领导干部了,干部就应该先干一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长期当外行那是不行的。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创作出优秀作品是第一位的,探讨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管理更为重要。在处理好日常政务后,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搞好创作上。由于努力学习,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1989年开始,每年都有数十篇新闻、消息、通讯、散文、诗歌、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被党报党刊、上级业务刊物和多种媒体采用。所著《县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行政执法与管理》、《昌邑市广播电视管理局采取切实措施强化技术管理》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的《广播电视信息》杂志上登载,《论县级电视宣传改革》、《浅析绿色品牌栏目的成功要素》等论文在山东广播电视局主办的《山东视听》上发表,业内影响较大。为此,我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编辑。所著作品经常获奖。在行政工作方面也经常受到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厅)、潍坊市委市政府、潍坊市广播电视局、昌邑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多次被昌邑市机关党工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职务退事业不能退
    时光不断流逝。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从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到了52岁的年龄,还是中年。虽然在体力精力方面比不上青年人,创新精神也不如青年人发挥的好,但从自己所熟悉的业务来说已到了成熟阶段。就似农民种庄稼,春天播种,夏天浇灌,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果实。也像一片枫叶,春天发芽,夏天翠绿,秋天火红,冬天落叶归根。人生也是这样,50多岁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如果抓住这个时期继续努力拼搏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我们昌邑市就有许多领导干部在退离休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做贡献,成就斐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李泽帧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19年前从昌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位子上离休,“不爱百味爱诗香”。他热爱诗词的情趣、韵律,更热爱诗的高雅与洒脱。因为有一颗不老的诗心,他组织赋闲且爱诗的老人在一起,唱和应答,切磋诗意。不久,文山诗书社便诞生了,老友们一致推举他任社长。他们创办了《文山诗词》,现已出版43期,成为宣传昌邑的一个窗口,对提高昌邑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昌邑相继建立了13个分社56个小组,发展社员1256人。2002年4月,昌邑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称号,成为长江以北唯一的一个“诗词之乡”。他本人还著有《文山风》、《潍滨吟》、《文山缘》等书籍,在《中华诗词》、《诗词之友》、《诗词月刊》等20多家诗词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过作品。
    我虽没有老干部们那样广阔的舞台,但在地方文坛上也有些小之地。退下来之后,广泛参加社会活动,笔耕不辍,成果日增。2007年5月,我参加了《医药医药保健大全》一书的编辑工作。该书是一部健康工具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按照编委会的要求,及时完整地征集提供了昌邑的有关信息。
   2008年初,我参加了昌邑市大型文献资料《1978——2008诚信.和谐——改革开放30年昌邑发展巡礼》一书的编辑工作。该书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昌邑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多角度展示了昌邑30年来的发展变化,深层次总结了推进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同年12月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6月,我编著了人物传记《孙玉珂的故事》。该书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市农民企业家孙玉珂的艰难创业历程。该书20万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从2009年7月开始,我按照昌邑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昌邑市广播影视中心主任赵赞江同志的安排,参加了《昌邑广播电视发展史》的编辑工作,该书全景回顾了昌邑市从1950年10月建立昌邑县收音站到2010年昌邑22层广电大厦落成启用。60年中我市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作为编辑人员,我有幸梳理了辉煌灿烂、洋洋洒洒、生动曲折的60年的昌邑广电的发展历程。在触摸历史的脉搏、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中,我们曾无数次被打动,被感染,那些由昌邑广电人谱写的一幕幕华彩乐章,令我倍感自豪与鼓舞。在编辑过程中我曾想,虽然职务退了但我还是一名广播电视工作者,还是一名编辑。只要活着,人生的事业就永远不会退。
     心向党更要歌颂党
   可能是我从事宣传工作时间较长的缘故,特别是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对采用文字歌颂党的欲望更加强烈。为搞好创作,跟女儿学会了操作电脑。学会了打字,建立了博客、QQ、信箱。去年10月15日,昌邑市作家协会成立,我荣幸成为作协会员。入会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先是应东店社区党支部村委会之邀,写了一篇题为《东点社区的领头人——记昌邑市奎聚街道东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元莱》的通讯发表在2010年11月21日出版的《潍坊日报》上。同时又指导女儿写了一篇题为《潍河桥靓景色幽》的散文,发表在2010年12月14日出版的《潍坊日报.今日昌邑》上。热情颂扬了昌邑建设生态城市的情况。同时也被昌邑市作家协会网站采用。现在,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越来越强盛,我们前景越来越美好。因而创作素材更加丰富,既然我们心向党,那就尽情的歌颂党吧!
                                              2011年4月29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