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潍河,花红柳绿,鹰翔鱼跃。我站在因改线又一次新建的国道206线潍河大桥上,背对新修的国道,看着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大桥工地,不仅怦然心动,下意识的沿河北望,油然想起碧波相连的三公里外已有的三座比肩并排、曾同样是国道206线的潍河大桥。它们虽历经风雨,却健壮依然,正在或旧貌新颜,或脱胎换骨,或负重畅达,同卧潍水之上迎接又一座新桥到来。
那最北边的小个子,刚刚高出水面、长仅279、7米、宽7、5米,中间截取一段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已浴火重生的大桥,既是三座桥中的老大哥,也是境内公路大桥中的第一座。建于1963年的这座中水位漫水桥,是共和国从战争和饥饿中走出后的力作。它的设计与施工均由省交通厅完成据我的师傅们讲,该桥建设时是当地一大奇景,周围的乡亲都来看稀奇,晚上挑灯夜战时,也有人蹲在岸上的黑夜里,专听汽锤打桩时的“嘭,嘭”声。当时,它装满了老百姓出行方便的热盼,承载了国家经济振兴的期望。因为这之前要过潍河只有草桥和渡船。今天,它远离了车辆喧嚣,变身长虹卧波,静静地融入了潍水风情湿地公园,在相伴四方游人的同时,凝固了那一段历史,成为园内难得的佳景。
一眨眼,时光流过二十年,受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昌潍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3年,昌邑的工农业达到了8亿多元,是1963年的15倍,激增的交通量使漫水桥不堪重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漫水桥南侧约百米处,由潍坊市公路管理段设计施工了第二座潍河大桥,桥长564、5米,宽12、5米,桥面两侧设人行道、栏杆扶手及照明设施。该桥的建成通车,使路桥同宽,不再受潍河水位的影响,国道206线实现了真正的晴雨通车。为社会经济的腾飞敞开了通道,是当时潍坊境内第一座荣获省优良级工程称号的桥梁。而今,它正在浴火重生,改建成仿中承式景观钢架拱桥,将以新的英姿承担起昌邑新城交通干道和潍河风情湿地公园主要景点之一的双重重任。
转眼间,又是一个二十年,人类跨入了新世纪,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道206线也由二十年前的2870辆次剧增到了每昼夜15000多辆次,仍然是昌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74亿多元,是二十年前的20多倍。顺应发展的需要,国道206线由二级公路改建为一级公路,路面宽24米,路基宽26米。于是,为了与路相适应,一座新的潍河大桥应运而生,2003年10月,长906、4米,宽26、5米,30孔单跨30米的当时潍坊最长公路桥在原桥南侧约500米处竣工通车。成就了昌邑城区一条路、一条河,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三座大桥并排而立的独特景像。
我有幸参入了后两座大桥引道的施工,今天又参与了第四座潍河大桥的引道和斜拉桥景观建设,遥想当年站在即将通车的第三座潍河大桥上与记者侃谈三座桥的情景,面对这焊花飞溅、人欢机鸣、火热沸腾的第四座潍河大桥建设工地,不仅看到了继第三座大桥建成八年之后新的潍河大桥以长647米,宽24米,单塔耸立仿斜拉桥的独特雄姿傲立于潍水之上,到那时,新的206国道傍昌邑城南横跨潍水而贯东西,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交通区位优势,四座潍河大桥则在构成城区交通主干道的同时,成为潍水风情湿地公园的独特风景。四座大桥与曾经的隅庄渡口遗址一道,凝固并书写昌邑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
中山先生曾论: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此其明证也。将来再建的潍河大桥一定会建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