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昌邑城区四座潍河大桥桥名趣谈

昌邑城区四座潍河大桥桥名趣谈

    现在的昌邑市城区有四座濰河大桥。这四座大桥即构成城区跨濰河发展的格局,又成就了濰水风情湿地公园的重要景观;但是,它们来源于同一条公路,建成于不同年代,凝固了一段公路桥梁的发展史。讨论它们的称谓,别有一番趣味。

    国道206线,原名烟《台》濰《坊》公路,始建于民国初年,是山东半岛第一条横贯东西的现代公路她在昌邑境内依山傍城跨濰水而连东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昌邑城区不断扩大而次第南移。在城区留下了新兴街、交通街、烟汕路和即将通车的国道206线;在濰河上则留下了分别宽为7、5米、12、5米、26、5米、24、5米的四座大桥。这四座大桥本来有名字:都叫烟濰公路濰河大桥、或者国道206线濰河大桥。但是,真正名副其实地毕竟只有正在国道206线上的那一座,其余的三座是过去时。因此,如果按建成后使用的先后次序及其国道206线当时的名称命名,由北而南可分别称为:烟濰公路濰河一桥、烟濰公路濰河二桥《或国道206线濰河一桥》、国道206线濰河二桥、国道206线濰河大桥。这样的命名虽然符合实际,却显失各桥特性,且易于混淆,无法使人顾名思义,睹桥动情,探究其桥外的深厚社会底蕴。

    这四座公路桥,除正在建设中的新206线濰河大桥外,均建成于新中国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节点。烟濰公路濰河一桥建成于1963年,是共和国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悪化等内忧外患中走出,经济歩于正规、较快发展时期虽然在结构上是桩基础、不等跨连续板,长为279、11米,宽7、5米的中水位漫水桥。却是四座桥中建设规格最高的,唯一由省级部门设计、施工。该桥的建成使烟濰公路告别了船渡,第一次实现了路桥同步,敞开了濰河两岸除大汛外的坦途,堪称当时半岛规格最高的公路大桥。该桥建成之后,两岸最感受益,男婚女嫁明显增多,两岸村民时称为“姻缘桥”。因烟濰公路该线后原城区利民街穿过文山与该桥相连,且在打造濰水风情湿地公园拆掉中间一连孔改建了三孔石拱,使该桥成了西湖断桥式的景观人行桥。此举即利两岸民众初衷,又方便了游人,抚今追昔,可借利民街之便称之为“利民桥”。

    烟濰公路濰河二桥建成于共和国改革开放起步时的1983年。此时,泱泱华夏一派生机盎然,改革初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烟濰公路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使濰河一桥不堪重负,在全路段改造升级的同时,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原桥南侧约100米新建了长564、64米、宽12、5米,单孔跨径20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该桥的建成通车,是当时潍坊境内最长的公路桥,也是全地区第一个获省公路桥梁“优良级级工程”殊荣的桥梁工程项目,彻底解决了烟潍公路在潍河大汛时不能通车的痼疾,实一邮晴雨通车。由于烟潍路再次改线后原路已改造成了昌邑城区内的交通街,该桥适应潍水风情湿地公园 需要在原桥两侧增建了仿中承式刚架桥,虽卸去过境交通的重负,却成了即是昌邑城跨潍河发展的主通道之一,又是潍水风情湿地公园景观之一。因此,考虑该桥建成时势功能,顺应交通街的东延伸,命名其为“交通车”亦可。

    尚在使用中的国道206线潍河大桥(二桥)建成于2003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时期建造的,她高大俊朗、深长坦荡,长906.4米,宽26.5米,单孔跨径30米,为预应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该桥建成通车之日,即是国道206线昌邑境内全线建成一级公路之时,为此,省交通厅、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特别莅临出席通车仪式,以志祝贺。随着昌邑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国道206线昌邑城区段再次改线,正在建设中的改线段南移4公里,新的国道206线潍河大桥将于2011年与路同时建成通车。到那时,国道206线潍河二桥也半于两端的待改线路段一起转换角色,由国家级干线公路转为为昌邑城区的主要东西大街,与交通桥一起成为昌邑城跨潍河发展枢纽通衢。若目前烟汕路顺延为烟汕大街的话则该桥位在昌邑城中枢,彰显基曾经国道之荣,而今连城接市荣应命名为“烟汕大桥”。即将建成的是长646米,宽24.5米,单孔跨径20米的预应力箱梁,单塔斜拉式桥,潍河大桥将与新的国道206线一起投入运行,则只能继承国道206线潍河大桥的名字。

    以上命名是以各桥主要起源、功用,既不忘其来历又考虑命名习惯,因街(路)名命桥名,街(路)桥一致,好想易记,既沉淀了桥与街(路)的来脉归集,又蕴含了昌邑城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历史。还可以功能、形状、色彩、寓意等多种方式进行命名,如烟潍公路一桥可命名为“步行桥”、“一字拱桥”、“玉带桥”、“银桥”(谐音“人”或“仁”)等。烟潍公路二桥可命名为“彩虹桥”、“中桥”、“双拱桥”、“小孔桥”等。国道206线二桥可命名为“长桥”、“彩桥”、“和谐桥”等。新建的大桥也可称之为“塔桥”、“斜拉桥”等等。总之,各有树意,不一而足。各桥的最初名称当时最质朴、最贴切的,时易境迁,后来的命名当是别有新意,多了些别样内涵的。兴之所致,论之实为一趣。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