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闲扯起看电影这个话题,你不免会说:现在看场电影还不简单,寻求浪漫去影院,舒舒服服在家看,追逐潮流就在网上看。可我在骨子里,总在寻求另一种感觉。
你看,社会的飞速发展驱使着人们把好多唯美的理念抛洒在风尘中,无奈的让它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不可阻挡的高科技取代了看似原始的一些模式。可是,在眼花缭乱的变换中,很多自然淳朴的精神生活也一同抛弃了。与高科技相比,这种生活其实更令人难忘,我的寻求就经常沉浸在过去看露天电影的回忆中。
不知是何时爱上看电影的,记忆最早的电影是骑坐在在大人肩上看的“英雄儿女”,也就五六岁的光景吧,不记得是怎样的季节了,只记得是在学校门前的空地上放的电影,面朝东面看,带我看电影的是父亲的同事,只是我不记得是哪位叔叔了,很遗憾。之后,“英雄儿女”的插曲就开始广为传唱了,说到这里,还有个笑话,那时婶婶刚过门不久,在她面前我还很害羞,听到婶婶唱,我也偷偷地学着唱,因为不理解歌词,又不好意思问婶婶,我竟把“烽烟滚滚唱英雄”理解为“红眼怪怪逞英雄”,一直到上了学才改过来,也许是小时候听姥爷讲的鬼怪故事太多,把美国鬼子误以为是怪物,把对“王成”牺牲的悲愤撒泄在歌词里了,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好笑。 我稍长大些时,公社的放映队每月起码能来村里放上一次电影,甚至两次,要说看可就不止一次了。除去年长的长辈,年轻人和我们这些孩子都会疯狂地追着放映队跑遍周围村子。只要得到邻村要放电影的消息,那个高兴劲就不必说了,盼到放学后,还要做一些割草、剜野菜、捡柴火、浇菜园这些农家孩子必须干的事情,晚饭自然就顾不得吃了,匆匆忙忙拿上点凉干粮,吆喝着事先约好的伙伴,边吃边走,去时三五成群时间不统一,回来时,称作是一个大队伍一点也不过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穿插在田边地头的小道上,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观后感。那时的电影大多数是战斗片,总有些悲情的场面,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就设想着要是把某个情节改改就好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看“三进山城”那场电影。记得那天,我们狂奔到离我们村六里路的东邻村庄,遗憾的是那天的消息不准,东村根本没放电影,听东村的人说是在他们的邻村,相距还四五里。路途这么远,再说即使赶到那里,恐怕也看不到开头了,大部分人都扫兴而归,唯独我们五个伙伴不甘心,毅然向那村跑去,跑到那里,也不知电影在哪个位置放,只好循着放电影的声音找去,赶到那里,放映前的加演片早已放完,“三进山城”也没看着开头。终于看完后,时间已很晚。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没有以往看完电影的兴奋,回家的路程十里路,又是夜路,对于十五六岁的我们真有些害怕,没办法,就硬着头皮走吧,我们想唱着歌壮胆,又害怕被坏人听见,就选择静悄悄地走,赶到家已是深夜,母亲劳累了一天已睡下,我趴在窗户上轻轻唤母亲开门,把母亲惊醒后,她误以为是孩子掉到炕下了,慌忙中不顾地点灯就急忙下炕寻摸孩子,待清醒后才想起有一个没回家的孩子,大概那天母亲责备了我几句,我也自知理亏,溜溜地爬到炕上睡下了,那天睡得特别沉。
电影里装着我少女时代的梦想,电影里装着那份纯真。真想再看那么一次露天电影,那只能在梦里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