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遐思迩想如影随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例的年不知不觉就到了,似乎还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就是年三十了。按照风俗,我是要回老家“请老祖”(当地的一种风俗)的。回到老家,看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春联、各色过门贴,真是年味十足。半大小子更是兴高采烈,在街上放鞭炮的、排练高跷的、还有一些少小点的也不怕冷在街上疯跑。从冷清、沉闷的单位大院出来,蓦地就被这喧嚣、热闹的气氛感染,麻木的神经也开始沸腾,思想不禁活跃了起来。什么是天真烂漫、什么是生龙活虎,在这些孩子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被孩子演绎得尽善尽美。 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老百姓就讲究个喜庆,总要把去年的春联清理干净,换上火红喜庆的新春联,等待春姑娘的光临,象传说中是的等待新一年幸运事的降临。
年复一年,什么“五谷丰登”、“富贵满堂”、“接福迎祥”的,不管花样如何变换,内容就那么些,让人高兴之余不免有些习以为常,心里忽然就恢复了一点在沉闷的单位中积淀的麻木。想想小时候对年的心驰神往,想想当时数着指头算日子的那种期盼的感觉,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让我遐思尔想的原因不是家乡的变化不大,而是让人感到一种不吐不快的压抑萦绕心头。孩子,主要是那些孩子,那些活蹦乱跳、表情丰富、活色生香的孩子们让我联想起新桃旧符的更换,让我思考。 每年都要到公共墓地去“请老祖”,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由一个年长者带着我这些小子辈去,所以在这里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聚得很齐整。今年也不例外,心中不痛快的弦就是在这时被触动的。“大爷爷”(按村里辈份论的一个长辈)家的两个小子虎头胡脑,个子魁梧得我有些自惭形秽于自己的瘦弱、其貌不扬,一问却都上班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却都上班了。问是干什么,说是在一家工厂上班,看两个人时尚的发型——“腊黄鸡冠式”、栗色淑女式,这种另类的发型让我感到敬而远之的时候,听听说话却原来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另类”只是一种好奇。问为什么不上学,说是上学没什么用,同伴有好多不上学了。心忽然就不舒服起来,于是想起新桃旧符的更换,只是换换样子。是啊,时代在变,孔圣人虽早已作古,这个年代也已经把他的思想看作出土文物,但“圣贤书”还是要读的。即使不读“圣贤书”,总该也要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的背着书包上学的“读书郎”吧。“大学问”即使无用,但也不能过早地把孩子推向与“孔方兄”为伍啊。
想想这几年的教书生涯,每每刚刚迎来一批学生的时候踌躇满志数算这个、盘算那个,想这棵“桃树”结桃、那个李树结“李子”,孰料想今天走一个、明天退学俩,一级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要流失将近三分之一。 贴差门前“福”的事曾经是我们上学那个时代的笑料。还记得曾经一年春节,跟在叔叔大伯他们屁股后面大气不敢出挨家挨户到一族中辈份大的“爷爷、老爷爷”他们家拜年的情景。磕完头,出了门口,就着盈盈晃动的灯笼光,忽然被门口的一个小条幅“逗笑”,条幅上是“六畜兴旺”。那时,我刚上初中,与伯伯家哥笑得前仰后合。再后来,听到过关于春联门左、门右如何挂的“探讨”,对年的郑重其事,让我记忆犹新。今年“请老祖”回来的路上,被村头一户孤老头“贴顺”的春联逗笑,忙去告诉他门的左右两边不能贴一样的条幅。孩子,那两个孩子,鸡冠头和淑女头也在笑,他们虽然出不了这样低等的错误,但我深深感到一种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不痛快。
这件事是他们的父亲,我的那个“爷爷”说的。孩子要去当兵,各种关系都处理好了,“礼”送了,体检也过关了。孩子很希望出去“荣光荣光”,父亲希望树大自然直,希望这些在家实在不好“修理”的“树苗”到部队长长。眼看着就大功告成、皆大欢喜了,偏偏在这时候出了漏子,政审时,人家对孩子的毕业证产生了怀疑。毕业证由于父亲的疏忽,年龄改动得与出生年月不符,因为是借得别人的毕业证。这一点漏子使得人家对孩子进行了考核,题很简单,也就一道题,孩子却一窍不懂。父亲埋怨运气不好,孩子埋怨父亲不够仔细,可就是没人考虑不应该退学。
“春耕秋种,割了麦子种棒子(玉米)”,一年四季,什么时候干什么活,这是那个“爷爷”曾经教导我的话。可现在我想用这句话劝慰那些不让孩子读书的家长,那些我的“老少爷们”。 “一条时常干枯的小河绕在小村周围”,这首黄土高坡曾经是我喜欢听的一首歌,忽然在这新桃换旧符的刻想起来,有种情不自禁的尴尬!
看看那些穿着“与时俱进”服装的孩子,再端详端详满脸爬满岁月痕迹的叔伯们,还有他们身上的洗得有些变形压箱底的过年装,心里涩涩的。似乎老祖真的每年都被请回来,儿孙们的生活内容在岁月里有多少创新,又有多少变化呢?外面的世界我们开始接触的多了,但我们什么时候主动与文明亲近呢,我的“老少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