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 归 来 / 孙 克 森
初识大雁,还是在七八岁的时候。那时每到春天,老家农村的田间地头,总活跃着斑鸠、鹌鹑等许许多多的鸟儿,也时常能看到大雁的身影。有一天,堂叔说他在麦田里下了网子,第二天一早要去“起网”。经我再三央求,他才同意让我一起去。第二天早早起床,我们前往村东南的坡里。走着走着,随着“嘎嘎”地尖叫声,一群大雁轰地弹跳而起,瞬间在空中编成“人”形,嘶叫着向远方飞去。那次网住的是一种当地叫“三三鸡”(谐音,不知学名)的鸟儿。因为不停地挣扎,羽毛脱落,哀鸣不止,看上去实在可怜。换作是今天,这无疑构成违法,可在当时,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现在看来,也是生活窘迫之下的无奈之举。
当时人们捕捉鸟雀的方法大致有几种,一种是在大田里预先固定好网子,专等鸟儿觅食时自投罗网;一种是安放好绑扎着小虫的夹子,引诱鸟儿前来啄食时把它夹住。还有人用装满铅弹的土炮打鸟儿,中弹的鸟儿往往被打得惨不忍睹。尽管大雁十分精明,有极高的警惕性,但稍不留神仍会落入捕鸟者布下的陷阱。
大雁,又称野鹅,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大都以倍数组成团队,迁徙时几十只,数百只。雁阵由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呈“人”字形,一旦减速,则又变成“一”字形,这是因为飞在前面的大雁在空中划过时,两翼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后面的大雁,就可以依次借力,从而减轻体力消耗。所以,长途迁徙需时常更换头雁,变换队形。 “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大雁春来北往,秋去南归,从不爽约。每年春天,都会飞来北方,为的是繁衍后代。它们以每小时七八十公里的速度飞行,时间一两个月,历尽艰辛和危难。
有资料表明,在众多的鸟儿当中,大雁属于智商和情商都较高的一种。 它们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长途迁徙,无论是飞行还是驻留,都始终体现着互助友爱。据专家们观察,壮年大雁,经常为老弱病残的大雁打食;为了让幼雁或体弱的大雁能够借力飞行,防止敌害的侵袭,就把它们安插在队伍中间,能够时时给予关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队长”的领头雁,时刻发挥着核心作用。
著名摄影艺术家马奇功先生摄影作品 它们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每天夜晚宿营,都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大雁值守。如遇险情,“哨兵”立即示警,雁群能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从而及时躲避天敌的伤害。 它们感情专一,忠贞不二。据说成为情侣的大雁,一只死去,剩下的一只从不独活,或迅即自杀,或郁郁而亡。 金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这样写道:“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词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同饮,来访雁丘处”,每每读来都让人唏嘘不已。
著名摄影艺术家马奇功先生摄影作品 国内冠以“雁”名的地方不少,如与唐玄奘有关的西安大雁塔。相传,古印度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座塔,叫亘婆,就是大雁的意思。当初,僧人们修炼小乘佛教,是可以吃三净肉的。一天,大家正为找不到肉吃而着急,忽然看见天上飞着一群大雁,就仰头笑道,今天僧人没有肉吃,菩萨您是知道的呀!话音刚落,就见一只大雁脱离雁群,随即掉落在僧人面前,众僧大惊,领悟到这是佛陀用此因缘来点化大家。后来,僧人们开始断肉,并将那只死去的大雁埋葬,建造了一座塔,取名“大雁塔”。再后来,玄奘法师西游经历此地,到了西安亦建了一座塔,也以“大雁塔”名之。 比如“雁门关”,据《山西通志》记载,“雁门山,雁欲过者必由此径,故名。依山立关,谓之雁门关”,古时曾列为我国六大名关,是长城要口之一。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卫青、李广和北宋时期杨家将等都曾驻守于此。王昭君也是从这里出塞的。相传每年春天,南雁北飞,口衔芦叶,在雁门上空盘旋,直到叶落方可过关。《山海经》就有“雁门山,雁出其间”之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20师曾在这里开展对日作战,雁门关阻击战歼灭日寇五百多人,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士气……
大雁以其执着和坚守,古往今来,广受赞叹和称道,几乎成为忠贞和守信的代名词。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枪弹管理缺位,杀戮鸟兽成风,吃野味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如此一来,把包括大雁在内的野生动物弄得战战兢兢,望人却步。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在生存中演化,都应各自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历史事实一再证明,生态环境,需要共同维系和营造,任何破坏平衡的行为,都将是一损俱损,也必将带来灾难。所幸,国家层面有了《动物保护法》,公民的守法意识在不断增强。自然环境改善了,人为伤害减少了,大雁们又能在天空中畅意飞翔,展示它们整齐的阵容和优美的身姿。
惟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雁翔晴空,鸟鸣四野……共同拥有一个共存共生,和谐友爱的清平世界。
2022年4月18日
克森于康桥嘉苑
编者注:文中插图除已标明作者之外均为网上下载图片,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