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勋织绸
传统工艺再现新活力
刘元勋在揺纬
刘元勋正坐在博物馆大厅一角摇纬,只见他右手摇动转轮,一根根丝线便规范地缠成一个穗子,装到木梭中就可以上机织绸了。正逢“五一”假期,博物馆里只有他和两位徒弟在,35岁的杨盼盼坐在木机前扔梭,27岁的孙玉莲在纫杼,木机有节奏的“咔嗒、咔嗒”声和着摇纬机轻微的“咕噜、咕噜”声,在刘元勋听来就像一曲优美的乐曲。
刘元勋展示成品
博物馆里目前共有40张木机,都是从当地村民手中收来的,12张经刘元勋调试、拼装后重新“上岗”,目前已织成数万米丝绸,有的还被做成了衣服用于展示或出售。他还设计了十余种不同花色的围巾,他拿着其中一条使用了五种色泽丝线织成的格子图案丝巾介绍道,每个格子的经线、纬线数量都是一定的,经线在牵机时确定,纬线则数着梭数来,“织得久了,靠目测就能确定啥时候换纬线。”他笑笑说,目前这种格子丝巾都是由他亲自织成。
木机织出来的柳疃丝绸围巾
给大厂代加工
起加入生产绸组的故事,刘元勋说是偶然事件,没想到却成了从事一辈子的工作。他从小喜欢踢毽子,一天正和伙伴们玩得兴起,猛一转身时,脚底不稳摔倒了,腿伤一直没好,“那时生产队缺劳力,一般劳力不能随便脱离农业生产。”刘元勋说,生产队长见他腿伤迟迟不好,又知道他会织绸,便同意他加入生产绸组。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柞绸市场受化纤绸冲击渐趋衰落,柳疃镇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村里的织绸组解散,他也停下了织绸的工作。
刘元勋(右)指导徒弟杨盼盼
深感责任重大
杨盼盼是奎聚街道李家埠村人,原本有纺织基础,因喜欢木机织绸,专程到此拜师学艺,如今已基本掌握全套技能。孙玉莲是馆内讲解员,跟织绸“日久生情”,没有讲解任务时便跟在刘元勋身边学习,一年的时间已能上机开织,“她们因为喜欢才学习,这让技艺传承有了可能。”自从开门授徒,刘元勋已培养了26名徒弟。
为了弘扬丝绸文化,他多次配合央视拍摄丝绸纪录片,近几年参加山东济南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青岛十七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借助展会平台,展示柳绸织造技艺,推介柳疃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