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政动态 昌邑市乡村博物馆工作被省媒大众日报点赞

昌邑市乡村博物馆工作被省媒大众日报点赞

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大众日报》刊发了《当博物馆走进乡村》,点赞昌邑市在探索乡村博物馆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并在头版做了导读推荐。

 

离昌邑市区约8.5公里,柳疃镇一处棉纺织市场内,有一座乡村博物馆——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馆中一件件带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诉说着昌邑及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

近年来,乡村博物馆越来越多。我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争取到2022年年底全省博物馆数量达到700家。其中,乡村博物馆是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模式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昌邑市蹲点调查,看当地如何探索发展乡村博物馆,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承载乡村记忆

闹中取静,这是记者5月16日踏入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的第一印象。有别于馆外的热闹,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让人很快沉浸其中。

 

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

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地处乡村,周边村民前来参观十分方便。“我们馆主要陈列展出与昌邑丝绸有关的文物藏品。3万余件实物可以让人们零距离体会丝绸文化。”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筹建负责人、山东柳疃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书记闫竹云告诉记者,他们重点陈列历史上与柳疃丝绸生产销售相关联的实物。

丝绸生产机具,随丝绸而兴的绸庄、银号、邮局、镖局所用物品……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展示的老物件,诉说昌邑及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

让博物馆走进乡村,这是昌邑市打造“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载体。在昌邑市,一座座乡村博物馆不断出现在乡村居民的视野里。有“丝绸之乡”之称的柳疃镇,着力打造“博物馆小镇”,如今建有包括5个核心展馆和72个村史馆在内的博物馆集群聚落。

一处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平房,简单修缮一番后成了村庄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走进昌邑市北闫村村史馆,低矮的房屋内陈列着各式老物件,由于空间狭小,地面摆、墙面挂,满是木鞍子、木角尺、面罗等老物件,院内也摆放着一件件农具。

北闫村仅有130多户居民,但却建成了柳疃镇第一家村史馆。“一到周末或节假日,经常有村民带着孩子来参观。让孩子们通过一件件实物,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北闫村党支部书记闫文章指着满墙的老物件说。

建设模式各有不同

建设乡村博物馆,离不开资金、场地等条件,更离不开群众的共建共享。

以北闫村为例,该村由于集体收入较低,选择了较为经济实用的“众筹”模式。场馆用的是村里的老屋,陈列的物件则是全靠村民“众筹”。

“收集老物件最费事。”说起打造村史馆的过程,闫文章直言不讳。为满足陈列需求,闫文章发动村民主动捐献有价值的老物件,甚至将其丈人老房子的老物件全部拉过来,目前已经陈列展出了近400件物品。

 

2019年,为编撰村志、修建村史馆,柳疃镇刘家车道村发动全村捐资30余万元,收集老物件220余件。一位早已搬到省外居住的本村人听闻后,委托家人将家中珍藏的一块刻有“品列东胶”的清代牌匾也捐了出来。53岁的刘家车道村村民刘安民平常在城里干装修,在听说村里要修建村史馆后,也翻箱倒柜找出几件老物件送过去,“当时,老少爷们儿都很积极,出钱、出物、出力。”

从2012年筹建到2018年5月对外开放,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走的则是一条当地企业投资、政府协助兴建的路子。“我们先梳理本地的史料,然后派出人员遍访7个乡镇,与早期丝绸工商业者和华侨的后人、相关村村民交流并征集有价值的文物等。征集文物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停下,已征集文物古籍6万余件。受场地局限,展出的不到一半。”闫竹云说。

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的昌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走的是民间收藏家与政府合作共建的路子。“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红色文物,目前已有40多万件。2018年,龙池镇提供专门场所,让我的收藏物品有了展览的地方。去年,当地党委政府又出资对博物馆进行了装修提升。”昌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馆长王全武说。

昌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

长远发展需多方谋划

扽丝、牵机、络籰、掏缯、创筘……5月16日上午,在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75岁的“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刘元勋正带着徒弟,用木织机经过十余道复杂工序制作手工丝绸。刘元勋如今已带出20多名徒弟,“为了能够留住学徒,镇政府每年给予博物馆17万元的经费支持,只为技艺能够传承。”闫竹云说。
为让村史馆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刘家车道村利用房屋为四合院的优势,在村史馆对面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馆外是村民广场等活动场所,让村史馆始终有人参观。“这里成了村民休闲的集中地,老少爷们儿也很愿意来这里走走、看看。”刘安民说。
不论是遍布各村的村史馆,亦或是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昌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等专业性较高的博物馆,目前都免费对公众开放,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而后期追加藏品等支出也将加大负担。“博物馆本身没有盈利能力。去年,我卖了一套房,为的就是购入红色文化藏品。”王全武建议,除共建共享外,乡村博物馆需要政策的倾斜支持,使博物馆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博物馆要发展,必须以馆养馆。我们去年也已成立文旅部,尝试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文旅等长远发展路径。目前,受疫情影响,这些还未付诸实践。”闫竹云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点变成面,将昌邑市相关文旅资源变成一个整体,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