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历史名胜 围攻昌邑城:明朝壬午殉国烈士疑解

围攻昌邑城:明朝壬午殉国烈士疑解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初八日,久攻潍县城不下的清兵万余突然挥师东下围攻昌邑城。知县李萃秀急召集城中官、兵、绅、士子商量守城保民对策。大家一致表示,面对异族入侵,国难当头,食明朝廷之禄、受大明之恩,当守土有责、不畏牺牲,保护百姓安全。于是,知县李翠秀等亲着甲胄,率领军民分守县城三门,昼夜不懈巡守城头。吾族致仕先祖兄弟叔侄受命分守西城。清兵围攻不下,就据文山、西岩山,用火炮连日炮击昌邑县城。知县李翠秀等率领全城军民全力防御,血战八昼夜,击退了清兵的多次进攻。直到十二月十六日晨,由于叛徒泄密,清兵自城西北角架设云梯攻城成功,昌邑城告陷。率众守城的官兵、士绅、学子,自知县以下七十四人殉国遇难。昌邑城陷落后,清兵在城内大开杀戒,血洗昌城,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辜平民死伤无数。十九年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昌邑县志》记载了这次国难清兵退去后的惨烈:“本年十二月,清兵数万围昌,至十六日城破,官民杀戮一空,尸积重叠。好义者每街二十余步即聚尸五七十为堆,加房木引火于上,炎焰上腾,腥风扑地,惨不可言。”面对异族入侵的生死抉择时刻,昌邑全城官绅兵民士子,同仇敌忾,咸不畏死,有的战死城头,以身许国,有的城陷被执,笑骂敌酋烈烈而死,亦有八十四岁致仕家居的华亭县令孙锭,城陷撞死城头,还有诸多贞烈女子为免遭侮辱,引火自焚、自缢身亡,还有以头触地身亡的民族英雄。这些忠烈贞义举,不禁让我们今天的后人读来潸然泪下,肃然起敬!这就是昌邑历史上有名的抵抗异族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正义之战。由于明朝不久就灭亡了,清廷就把这次战争定义为“壬午兵燹”。其实,现在看来这种叫法是不妥的。有待史学家们后来考证。

清朝入关后,为弥合民族矛盾,教化民众忠君报国,八十六年后的雍正六年(1728),朝廷下旨令各地呈报守城殉难官宦兵绅士子,设忠义祠入祀,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示永久纪念,才算给殉国烈士有了一个好的褒奖归宿。

壬寅年春,新冠肆虐第三年,全民居家防疫,展《昌邑古县志》追寻烈士的事迹,发现吾族守西城殉国难的先祖中,有一位是“邢侯口”。是什么原因致使我族先祖名讳隐匿呢?要知道,时战火虽远离半个多世纪,我先祖之后不至于不知道祖先的名讳啊!我百思不得其解。遂请谱拜读。观《邢氏族谱》载:明丙戍进士、九江知府、中宪大夫邢有忭的次子讳侯,崇祯兵变守西城死难,载邑乘入忠义祠。但“”字查字典也无这个写法,只有“玄”字。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的忠烈先辈不能直书其讳呢?直到有一天,在网上跟邢氏宗亲会的河北邢怀良宗亲谈及此事时,他的一席话让我们灌顶,茅塞顿开,彻底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说:你查一下《族谱》是不是清朝续编的?如果是的话,那是需要避讳的!一开始,我以为我们的族谱是明朝早期首创的,在明末先祖的名讳是错不了的。但是我想简单了,终于在壬午牺牲的十世祖河南开封禹州通判讳侯嗣的长子月步祖名下有:“遇壬午变,痛族谱沦亡…..”记载。至此,才确信先祖“侯”的记载是清初续写的。古时的文字(含家谱)必须避帝讳。清康熙帝玄烨,所以,我族名讳在族谱上也就只有去掉一点写成“”了。清朝编写的“乾隆版”“光绪版”官方县志,也就不敢直书“玄”字,只能以“口”代替了。这就是最合理的考证和解释。敬请族人和史学家们多提宝贵意见。

顺便说一句题外的话,由于壬午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牺牲的吾族先祖,惨遭杀戮,仇愤较大,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吾族鲜有仕清者。

昌邑邢氏二十四世邢东明

二十二世邢宗成考察整理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