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从路遇打夯机想到儿时的碌碡

从路遇打夯机想到儿时的碌碡

路过一处工地,两位农民工正在用蛙式打夯机打地基,我忽然想起了青石做的碌碡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北方,人们多用碌碡碾压谷物、盖房当夯用来打地基。

碌 碡
碌碡(liù zhou),昌邑土语称“绿柱”,一般是用青石凿成的,青绿色,质地坚硬,呈圆柱体,柱体纵向凿有等距石线,一头大一头小,两端正中间有磙眼。碌碡一般长五十多公分,小头直径二十多公分,大头直径三十多公分,重约100斤。常用于打场、盖房子打地基。
用于打场时,需安上一个木制的弓形框子(俗称“碌碡挂子”),框子上的两个尖榫卡入碌碡两端的磙眼里,再用铁条在弓形木框上拉紧、上劲,以防止拉动碌碡转动时尖榫从磙眼里脱出。拉动碌碡,一般用人或牛做动力,可用于碾压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谷物,空载时碌碡会发出“轰隆轰隆”的声响,碾压谷物时会发出“吱呦吱呦”的声响,伴随着“吱呦吱呦”的声响,摊在场地上谷物的谷粒被碾压下来,这项工作叫“打场”。

打场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碌碡大头在外,小头在内,一圈一圈地碾轧,一步一步地挪动。人拉碌碡转上几圈就汗流浃背了。用牛拉动时,要给牛戴上“笼嘴”(竹篾子或者铁丝编制的半球形器物),蒙住眼睛,以防其偷吃粮食和偷懒。牛拉碌碡牛也感到吃力,趁人不注意也想停下来歇个脚,因此人要不停地吆喝着“驾~驾!”,让牲口快跑。另外,还要准备着一个大葫芦瓢,随时准备接牛尿、牛屎,以防止其粪便污染了粮食。期间还要用木叉反复翻动谷物,直到把谷物的秸杆碾成麻花样才能确保谷粒全部碾下,才可卸下牲口歇息。然后,用木叉将谷物的秸杆剔除,留下谷粒,再用簸箕逆风扬出,将谷粒与秸草相分离,这项工作叫“扬场”。
碌碡用于打地基时,需要五人或七人。一般是七人一组,一人把控碌碡、六人负责拉绳。

打夯前,要先制作碌碡石夯。碌碡小头朝下、大头朝上,用铁条、木楔捆绑上两根一米半左右的木棒,拴上六条两米长拉绳。打夯时,一人站在沟槽中,双手通过碌碡上的两根木棒控制着碌碡的落击点,六人站在沟槽的两侧负责一拉一松绳子。
  为了使齐劲儿,七人打夯组要喊着号子,大意是:
(扶夯者)叫声同志们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扶夯者)同志们加把劲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扶夯者)碌碡撂的高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扶夯者)地基打的好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扶夯者)碌碡向前排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扶夯者)南边使点劲
(全体)嗨哟~哎嗨呀呼嗨
打夯,绝对是个体力活。首先,打夯的大多是青壮年人,岁数大了不行,没有力气也跟不上节奏,可能起反作用;其次,要求讲求节奏,七人要心齐、力齐,用的力气要匀称,这样碌碡既举得高,又落得稳,掷地有声。如果两边用力不均匀,就会使碌碡向一边倾倒,既砸不实地面,又容易砸伤夯手的脚。
扶夯者,一般由有着丰富打夯经验的人来担任,除了有力气,还要有文化、有幽默感,是七人组中的总指挥。不要小看了夯歌,扶夯者是通过夯歌来发号施令,完成碌碡的向左、向右、向前运行的。同时,夯歌的哼唱使打夯这种繁重、乏味的体力劳动几乎变成了一种节律“歌舞”性质的有趣活动,伴随着碌碡落地面发出的“咚”声,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打实地基的任务。
“夯歌”大多数是现场发挥,随口喊出来的。好的“夯头歌手”,能在上百次的碌碡起起落落中,喊出绝少重复的歌词,且夯夯都有名堂,句句都有新意,这是很不简单的。夯歌的内容很多,一种是对夯手的动作及打夯的技巧进行要求、规范的——劲要使均匀哟,用力不要大哟,抬要高抬起哟,放手轻轻落哟,一夯套一夯哟,才能打得实哟。一种是提醒运行方向的——起夯朝后退哟,南边使点劲,一起往北拐哟,拐弯要小心哟。还有一些是幽默、娱乐内容的——邻居们都来看,地动山也颤,绳子齐拉动,看谁不用力,力小是饭桶,饭桶要没力气。也可以来个不素不荤的段子:某人清早去赶集儿,买了个猪崽过日子儿,都夸猪崽真不离儿,一个蛋蛋双眼皮儿。这种段子逗的大伙合不拢嘴,笑出眼泪。喊号的有时为了热闹场面,还故意来两口小黄词,但公众场合,拿捏得很有分寸。虽有小荤无伤大雅,不让女人们太过尴尬挑出礼来。如:大姑姑留长辫儿,捋着河崖去找汉;小媳妇路边站,震得花枝乱颤;爷们加把劲,搂着媳妇睡,新被新褥子,生个胖小子。
随着脱粒机、电夯设备的出现,碌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即使在农村也很难见到它的身影,更不用说碌碡打场、打地基的场景了。当然,随之失传的还有夯歌。
本文作者:鲁潍河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