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时光追忆—曾经大集上的“咕咕噹”

时光追忆—曾经大集上的“咕咕噹”

我们在童年时代,孩子都喜欢玩一种玻璃玩具,叫“咕咕噹”。“咕咕噹”,其实就是一个玻璃瓶子,上面有一个长嘴,瓶壁做的非常的薄,唯有瓶颈瓶口处还比较厚,瓶底薄如蝉翼,稍稍用嘴一吹,瓶底就微微鼓起,发出“咕”的一声钝响,腮帮子一收气,鼓起的瓶底马上弹回,又发出来“噹”的一声脆响。一吹一吸,就发出连续两个声音“咕 —噹!”。卖“咕咕噹”的生意人,为了推销产品,专门练就了吃奏“咕咕噹”的特技,经他的嘴吹奏的“咕咕噹”,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咕 — 噹,咕 — 噹!咕咕—噹……”奏出的原始乐曲,节拍清晰,悦耳动听,扣人心弦,闻者无不为之陶醉!每逢集市,人头攒动,声音喧嚣,但是市场上唯一响遏行云,石破天惊的声音,就是“咕噹,咕—噹,咕咕—噹!”因而引诱的众多孩子趋之若鹜,围观欣赏。一曲“咕咕噹”的清脆乐曲,为集市增添了浓厚的乡野文化色彩!大人小孩都觉得趣味无穷,孩子们都玩得爱不释手,乐而不疲。
我记得初次在高阳街大花市里花了五分钱买了一个“咕咕噹”,因为不会用力,还没拿回家,半道上就吹破了。连续买了三个后,才学会了运气吸气的技巧。我在初学吹“咕咕噹”时,因为痴迷过度,一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曾把两个腮帮子吹肿了,夜里腮帮子火烧火燎似的痛,痛得半宿睡不着觉,但是,还不敢呻吟叫出声来,生怕大人因而剥夺了吹“咕咕噹”的自由。到了第二天,腮帮子肿痛未消,吹奏“咕咕噹”照例进行不误!当自己把心爱的“咕咕噹”吹得非常皮实,可以随心所欲时,这个玻璃瓶子就成了自己的至爱珍宝。我上学时,怕家里去了生人,把“咕咕噹”给吹破了,就把那个“咕咕噹”藏在草垛里,放学后再拿出来再自吹自赏。
孩子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咕咕噹”的质量和吹奏“咕咕噹”的技艺,放学后都不约而同地湊聚在大街上,一块搞“咕咕噹”子的吹奏表演大比赛。空阔的村庄上空有雀吵蝉鸣,又漂荡着阵阵“咕—咕,噹—噹!咕咕—噹!”清脆的金石之音,劳累了一天农民们闻之顿解困乏,心情立时感觉到特有的舒畅,乡土的气息令人陶醉,令人迷恋。偶尔也会听到“咕咕—嗒!砰!”的一声钝响,大家一听就知道,不知是哪位小壮士,运出了洪荒之力,制造出来了敢于打碎乾坤的惊世创举!伴随着就是一场银铃般的童稚脆笑和辟沥啪啦的掌声!成功了是欢乐,是幸福!破碎了也是欢乐,也是一种幸福!它给乡村送来了喜气,送来了舒畅,带来了吉祥!“咕咕噹”不光是用来吹着玩的,还可以用以观赏收藏的。有的人家就把三个“咕咕噹”子,分别装上红色、蓝色、黄色不同的水液,摆在桌子上引人注目,一看就感到巧致大方,美感十足,令人赏心悦目!还有一家,就从湾塘里采了一撮水草,塞在装满清水的“咕咕噹”瓶子里,里面还养了一条蔴线头大的小泥鳅,把“咕咕噹”瓶吊在窗户内,阳光一映,泥鳅攒动,水草摇摆,满瓶妙景变幻,充满生机!煞是有趣!一个价值五分钱的小玩具,顿时变成了一件俱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品!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利和弊,“咕咕噹”也有其令人担忧和掏厌的地方,就是非常容易破碎,一旦破碎了,玻璃碎片容易割伤孩子。那个时代,农村的幼童夏天都是赤脚走路,孩子们玩耍“咕咕噹”子,又多是在大街上,门口外,幼童常走路的地方,因此孩子被扎伤脚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这一点,令老太太、大嫂子们深恶痛绝,一个嘴碎的老太太对“咕咕噹”怨恨之言,引发了几乎所有的女人的齐力声讨!“咕咕噹”就成了伤害孩子的罪恶之源,因而万妇一心,只讲其弊,不管其利。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必欲除之而后快!卖“咕咕噹”的生意人遭到了妇女们的驱赶和唾骂,买“咕咕噹”的孩子受到了大人的责打,“咕咕噹“的生意遭到了冷遇萧条,直至无人问津。到了七十年代时期,市场上的玻璃玩具 — “咕咕噹”,就逐渐地淡出了农村市场,最终断踪绝迹。
“咕咕噹”从市场上退出了,“咕咕噹”的乡音从农村里消失了,“咕咕噹”的记忆逐渐从孩子们的脑袋里淡忘了!但是“咕咕噹”的文化,却已经水过留痕,给人们的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直至今天,我们这一代人还会形容外观光鲜好看,不结实不耐用的家具和工具称为“咕咕噹子货”,不知不觉地在谈笑中又回忆起了那个吹“咕咕噹子”年代。我们的老祖宗从国外学来了玻璃工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其中,并且发挥的尽善尽美,独树一帜!一个小小的玻璃“咕咕噹”确实给我们的童年送来了乐趣,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给民族历史记载下了一段精彩奇妙的文化片段!
每当回到家乡,走在喧闹的高阳大集上,望着路边玲琅满目的货品,闻着香气扑鼻的烧烤味道,与比肩接踵的人群拥来挤去, 虽然深深感觉到了社会经济的突飞发展,但是总觉得市场上缺乏点什么东西,缺失了文化的气息和文化的活力!那就是唱大鼓书和耍杂艺的吆喝声和吹“咕咕噹”子的悦耳之音。清脆悠扬的“咕咕噹”音乐,是我们童年的乡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可缺少的文化乐趣,是我们终生难以释怀的记忆!是我们的怀旧之梦 ……撰稿 焦洪茂(昌邑北孟大庄人)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