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王翔千
近日,我在阅读郝士邦先生回忆文章《昌邑私立育秀中学概况》时,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述:“1935年春,育秀中学聘王翔千(诸城)为国文教师”。读到这里,顿生疑惑:此处提到的“王翔千”是不是与王尽美、邓恩铭一起创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王翔千”?如果是同一人,他又如何辗转到昌邑育秀中学任教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先后到济南图书馆、昌邑图书馆以及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并请教专家师友,最终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要进一步厘清第二个问题,还要追根溯源,从头说起。济南中共早期组织的主要成员说起济南中共早期组织成员,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他俩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对其他成员则了解甚少。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被誉为济南中共早期组织“第三人”——王翔千。王翔千(1888-1956),名鸣球,出生于诸城相州七村一个地主家庭。他幼年在家读私塾,1907年赴北京齐鲁学堂就读肄业,后考入北京译学馆,学德文。在北京求学期间,他开始接触科学民主新思想。1911年,他译学馆毕业,到济南《大东日报》社当了编辑。一年后回家乡诸城,兴办相州国民学校,自任校长兼教员。1916年王翔千离开诸城再次来到济南,先后在法政专门学校、育英中学和省立女师任职任教。1920年11月,他积极支持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山东第一个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王尽美担任山东分部主任。1922年7月9日,《济南劳动周刊》改组更名为《山东劳动周刊》,社长王尽美,总编辑王翔千。1923年8月,王翔千创办了公开出版的《晨钟报》,并自任主编。报纸的社论多半由王尽美执笔,副刊文章多由王翔千撰写。该报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唤醒了许许多多青年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等,促进了他们的思想进步,使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党的“一大”之后,王翔千成为中共山东部成员。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王翔千和王尽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5年2月,济南、青岛、张店、淄川等地党组织代表在济南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中共济南地执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尹宽任书记,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刘俊才任委员。王翔千不仅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而且是除王尽美、邓恩铭之外的第三位重要成员,被誉为济南中共早期组织“第三人”。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陈独秀函约王乐平在济南建立共产党组织。王乐平是山东诸城人,1918年曾担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王乐平是国民党党员,不便出面组织,就向陈独秀推荐了王尽美和邓恩铭。1921年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当时小组共有多少人?组成人员都有谁?目前说法不一。李达回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一大”召开时,党员有“五人”;张国焘回忆:参加“一大”路过济南时,济南有“八个党员”。无论有几种说法,有一点是确定的:济南中共早期组织主要成员除了大家熟知的王尽美和邓恩铭,第三人就是王翔千。据山东早期党员杨一辰回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杨明斋在1920年曾到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会见。他回忆提到的名字只有三个人,其中就有王翔千;段子涵回忆:王翔千、邓恩铭在1921年春曾告诉他,“济南共产党”在当时有五个人负责,但是只讲了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三个人的名字;曾经代理中共济南支部书记的马克先回忆:“山东共产党小组”在正式建党前的成员可以基本定下来的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近日,笔者专程来到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济南五龙潭公园)参展,其中展示了中共一大后党员发展情况,山东有9人,分别是: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王复元(后叛变)、王用章(后叛变)贾乃甫、郝永泰、张葆茞。总之,多项资料记载,王翔千是济南中共早期组织的主要成员,对中共济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翔千与同乡王尽美亦师亦友王翔千与王尽美都是诸城人,虽不属于同族,但有一层亲戚关系:王翔千妻子的姑姑是王尽美的婶母(王辩《卓越的拓荒者——王尽美同志》),在去济南前他们就已相识。王翔千比王尽美大10岁,1913年他回诸城相州老家开办国民学校时,王尽美15岁,刚升入枳沟高小读书。这年秋假的一天,王尽美经他的老师王新甫介绍,慕名到相州国民学校找到王翔千借书,王翔千见王尽美是一个有见解、有追求的青年,就饶有兴趣地与他交谈起来,他们从辛亥革命谈到当前时局和中国的出路,越谈越投机,王尽美便成了王翔千那里的常客。从此,两人相识相知、亦师亦友、并肩战斗。1916年王翔千来济南任教,王尽美于1918年考入省立一师,两人在济南再次相遇。同年,王翔千的侄子王志坚考入省立一中,和邓恩铭同班,后转入省立一师,和王尽美同班,住同一个宿舍。国内“五四”运动爆发期间,王翔千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得到广大进步青年的信赖。当时,诸城人在济南求学谋事的比较多,王翔千和王乐平是诸城旅济同乡的核心,二人关系密切。王乐平创办齐鲁通讯社(后改为齐鲁书社),销售新书刊,很快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中心,团结凝聚了王尽美、邓恩铭、王志坚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1920年11月,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刊出版《励新》半月刊。“励新学会”成立之初,成员以省立一师和省立一中进步学生为主,他们没有经济来源,活动经费十分紧缺。身为教员的王翔千被邀请作为指导,他积极支持学会活动,经常购买或者翻译进步书刊,供青年学生阅读。学会组织活动以及刊物出版需要经费,他出资赞助,成为经费主要提供者之一。1921年王尽美与王翔千创刊《济南劳动周刊》时,经费十分困难。于是,他们想借助《大东日报》副刊办一份周刊。王翔千与王尽美去求助《大东日报》主笔王静一。王静一是诸城相州人,与王翔千是本家,曾与王统照等创办《曙光》杂志。在王静一的引荐下,他们拜见了《大东日报》的投资人张公制(安丘人)。张公制是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得知他们的办刊目的后,担心他们会发表一些触犯当局的不当言论,王翔千与王尽美又去求助时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的诸城老乡王乐平。在王乐平的帮助下,张公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出版费用及刊物发行需要自理。据王翔千的女儿王辩回忆:为了节约经费,父亲用一块白粗布缝成一个挎包,包上斜镶一条红布,写着“劳动周刊社”字样,他经常背着这个布包到印刷厂下稿,也用它装上印好的刊物,亲自走街串巷宣传销售。后来,为了方便王尽美开展工作,王翔千还把自己新做的棉袍卖掉,给王尽美买了一辆自行车。王尽美1925年病逝后,王翔千还尽自己所能,帮助其后人完成学业,引导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考入了诸城省立第十三中学,毕业前一年,王翔千辗转多方,打听到王乃征的消息,先写信联系,后又来诸城学校找到王乃征,给他带来了很多进步书刊,还同王乃征进行了一番长谈,表示以后负责他的学业。在王翔千的资助下,王乃征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7年,王翔千把王乃征引荐给女儿王辩和女婿赵志刚,在他们的介绍下,王乃征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抗日战争,1983年离休前任职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后来,王乃征经常用一句话概括王翔千对他的影响:“举灯指我路,捐资助我学”。王翔千携手昌邑绸商两次护送王尽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共“一大”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王尽美、邓恩铭等13名代表,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出席会议。会后,王尽美受命护送尼克尔斯基返回莫斯科。跨国返程之旅,可谓千里迢迢、坎坷曲折,还要克服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带来的困难。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王尽美思来想去,找到他最信赖的老乡战友——王翔千。王翔千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几条路线,经过反复权衡,最后敲定昌邑绸商开辟的“北洋丝路”。昌邑丝绸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绸商们开辟了多条销售路线,除了人们熟知的“下南洋”,还有一条通往俄国、蒙古、朝鲜等国家的“北洋丝路”。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昌邑丝绸已经销往俄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昌邑绸商结伴徒步西行,出张家口去俄国。宣统三年(1911年),昌邑绸商陆续北行,经山海关、奉天(今沈阳)、哈尔滨、满洲里,通过中东铁路到俄国。这是一条由昌邑绸商探索开辟的“北洋丝路”。王翔千受此启发,精心设计了让王尽美与尼克尔斯基假扮昌邑绸商去莫斯科的行动方案。王翔千提前联系昌邑绸商,并严格挑选几名丝绸“背包客”,他们常年往返于这条路线,熟门熟路。王尽美与尼克尔斯基化妆融入商队,他们公开的身份是经营昌邑丝绸的商人。这支“特殊”的商队,虽然看上去与其他商队没有区别,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计划周密,分工明确,打前站的、殿后其后的、安全警戒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个商队吃、住、行安排得井然有序。商队辗转多日,终于有惊无险地到达满洲里,尼克尔斯基乘火车顺利返回苏联。王尽美在王翔千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护送任务。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为组织召开好这次会议,早在1921年秋,中共中央就收到共产国际远东局关于选派代表参加会议的通知。10月,中共中央派人到济南,与王尽美等协商出席会议的代表人选。最后商定由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王乐平等6人,分别代表山东共产党、国民党及工人、青年等革命团体参加会议。为避开军阀阻挠和破坏,出席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制定赴苏的路径和方案,借鉴了上次的做法,仍由王翔千负责策划落实。有了护送尼克尔斯基的成功经验,这次更是轻车熟路。王翔千找来几位熟悉可靠的昌邑绸商,又买来昌邑丝绸,王尽美、邓恩铭、王乐平等与会人员扮作绸商,按原路线到达满洲里,在一家旅馆顺利找到预定联络点,然后乘火车抵达伊尔库茨克(后会议地点改为莫斯科)。1921和1922年两次赴苏任务,都是在王翔千帮助下,王尽美等以假扮昌邑丝绸“背包客”为掩护,穿越层层关卡,顺利完成任务的。中国作协会员、冰心散文奖得主姚凤霄,在《梦随王尽美,思想长风烟》一文中著述:“这条由昌邑人搭起的通往海内外的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思想诸多方面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中国革命是走在丝绸贸易之路上,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吉祥护佑,氤氲在人们周围。革命同志与诸多昌邑人共握古老丝绸的神秘灵光,结下牢不可破的友谊,建立起可以托付生命的相互信任。”王翔千辗转昌邑育秀中学任教员1925年下半年,王尽美病逝于青岛,邓恩铭被捕入狱。王翔千因被通缉,不得不离开济南,回到诸城老家,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展臧克家、王润存等加入革命。1934年下半年,时局稍有缓和,他便先后到莒县中学、昌邑育秀中学、济南育英中学任国文教员。据曾经就读于昌邑育秀中学的郝士邦先生撰文回忆:“1935年春,育秀中学聘王翔千(诸城)为国文教师,王卓云(莱芜)为军事教练。王翔千大胆地宣传革命道理,以致深入人心”。育秀中学旧貌沙盘昌邑育秀中学,前身是育秀学堂,创建于1907年,创始人是于家郜村的早期同盟会员于恩波。1925年,于恩波出任山东省教育厅长,遂将育秀学堂扩为育秀中学,这是昌邑的第一所中学。1932年,学校继续扩建,增设了游艺室、训育室、传达室等,并购置了一部分理化实验仪器和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34年又增设一个师范班和一个女生班。此时,育秀中学已拥有8个教学班,学生 200 多人,学校进入繁盛时期。王翔千的思想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学生自发成立了“铁血抗日青年团”,马洪志(马千)、张庆祥(张宗泽)、张增月(郭连)、李文泉(李农)、齐安聚等进步学生,毅然决然参加抗日队伍,英勇杀敌,赤心报国。王翔千父女泉城邂逅“昌邑人士”1916年王翔千离开家乡诸城,来到济南。翌年,他把心爱的女儿王辩带到济南读书求学。受父亲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王辩在五四运动中,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游行、请愿,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思想更为开阔。1920年秋,王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11月,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王辩和她的同学侯志一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了山东第一批女团员。随后,王辩担任了女师团支部宣传委员。她们在学校成立读书会,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1924年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王辩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更好地发挥妇女作用,经党组织批准,组织成立了“山东济南妇女学术协进会”,王辩担任负责人。1924年秋天,王尽美领导成立“山东国民会议促进会”,王辩积极响应,于1925年2月组织成立“山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王辩担任执行委员。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一大批女师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山东省妇女运动的先驱。1925年夏,王辩女子师范毕业后,到济南竞进女校任教员。巧合的是,这期间省立女师的校长就是昌邑人士——曹树坚。曹树坚,字子固(1892~1959),昌邑北孟曹戈庄村人,国民党党员。192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史地部。同年,赴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员,1923年10月起担任校长,1929年5月去职离校。他在该校工作长达9年,其中担任校长6年。期间,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发展良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师资。他任校长期间,适逢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王翔千曾在此兼职任教,并与王尽美一起介绍女儿王辩在学生时期就加入共青团组织,翌年转为共产党员。王辩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是思想成熟进步乃至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历史的机缘与巧合,定格了王翔千父女与“昌邑人士”在省立女师校园的“遇见”。“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我们身边这条蜿蜒曲折的潍河,源远流长、川流不息,她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汩汩流淌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潍水儿女,书写着齐鲁大地的过去与未来。连绵的潍河水脉,塑造着相同的性格与执念,更凝炼着血浓于水的情感,每当灾难来临、大敌当前,无论是乔有麓下,还是文山南北,人们总有一种天然的默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在战争的硝烟中,共同守护着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参考文献:1.《王尽美一大后护送尼克尔斯基返苏》——王堃2.《红色“丝绸之路”—王尽美赴苏联考察学习经历》——李娉3.《梦随王尽美,思想长风烟》——姚凤霄4.《反对腐败引导青年学习》——潍坊日报5.《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与他的后人》——《党史文苑》2009年21期6.《丝路绸商注入红色基因》——潍坊文明网 刘逸群7.《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王辩》——潍坊融媒 温桂鹏8.《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王翔千》——金泽昊本文作者:王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