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军第一次入境昌邑的时间,我最初由资料认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1月12日,日军第一次侵入昌邑,次日撤走,2月12日再次侵入并占据昌邑县城”。近日,在济南市图书馆查阅《济南市志资料》,偶有发现,该资料记载:“1914年9月2日,日军自龙口登陆,经莱州、昌邑、平度、潍县、高密等处达胶州。”对此,我查阅资料,进一步厘清其过程真相。原来日本军队第一次入境昌邑的时间是在1914年9月,只不过这一次日军尚没有戴上“侵略者”的名头标签,其穿上一件“借地与德交战”的“马甲”,打着“永保东亚和平”的幌子,在龙口“大摇大摆”登陆了。其实,这是日本赤裸裸发动侵华战争的“预热”,这次行动后续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此后,昌邑人士陈干与日方开展艰难曲折的谈判,青岛及山东主权得以按期收回。恶魔的窥视与占领19世纪末,日本觊觎中国良久,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1874年日本武力进犯中国台湾,并在其政府内设台湾蕃地事务局。1888年,一位日本驻华武官为参谋本部拟制了《清国征讨方略》,分析中日双方战略形势,以及详细的作战计划和战后处置方案。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仓皇而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日本尝到甜头,侵占中国领土的欲望更加强烈。1904年借日俄战争,日本将中国东北划为其势力范围。十年后,胃口渐大的日本人又把贪婪目光对准了矿产丰饶、地理环境优越的山东。然而,此时的山东却早已由德国控制。时间轴回到1897年初冬,德国军队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行登陆青岛,清政府腐败无能,训令守军:“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德军兵不血刃占领青岛。1898年3月,清政府在德国的武力下,签定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正式沦为德国殖民地。此后,德国在租借地建造军事设施,控制胶州湾水域,包括中国在内各国过往船只一律交纳费用,在胶州湾沿岸百华里内,德国军队可随时通过。同时,德国获准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并拥有铁路沿线30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双方为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远在欧洲的交战,却让相隔万里的日本嗅到一丝腥味,再次唤醒恶魔贪欲,其挖空心思翻出1902年1月在伦敦签订的《英日同盟条约》,寻找借口。《英日同盟条约》约定,“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1914年的8月15日,日本政府给德国政府下了一个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队在9月15日前必须全部撤出青岛和胶州湾地区,无条件把青岛和胶州湾交给日本人,否则日本军队将对德国守军开战。骄横强大的德国人怎会被一区区小国吓到,当时就把这份通牒撕个粉碎,日德之间在青岛的大战一触即发。8月23日,日本政府正式对德国宣战。此时,德军主力在欧洲战场,驻守青岛的兵力仅5000人,而日英联军投入的兵力多达5万多人(虽为日英联军,英军只有1000多人),是德军防守兵力的10倍。日军还配备数百门重炮、山炮和野炮,派出大量作战飞机,出动联合舰队第二舰队70艘战舰。日本人不惜血本,势在必得,欲借机将青岛和胶州湾收入囊中。鉴于德国军队在胶州湾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日本军队避实就虚,于9月2日从龙口登陆,背后绕行包抄青岛。中国北洋政府面对外国军队大举侵扰无计可施,重执日俄战争时清政府“圈地自保”之对策,于9月3日卑怯地声明:“潍县火车站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为外国军队交战‘特别军事区’,日本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合法’。潍县火车站以西为中立区,外国军队不得进入。”日军从龙口登陆后,呈扇形向内地进发,平度、昌邑、潍县境内,均可发现日兵的踪迹。据资料记载:“日兵登岸者以龙口等处为最多,如掖县、太平湾、虎头崖、石虎嘴、昌邑之潍河口等处,亦皆有日兵之踪迹。掖县城外驻有日兵若干,沙河镇、平度之灰埠、新河系烟潍间通行之路线,现闻有日兵纷纷西行,其意闻欲直取坊子也,并闻其前锋已至昌、潍间之某镇”。日军所到之处备受侵扰,百姓遭殃。据《民国平度县志》记载,日军侵入平度城后,持枪进入县署,逼迫知事三日内代购面粉30万斤,迟交则死。日军后续部队和辎重到达平度后,又强迫百姓出车马运送兵员、物资到青岛。日军在平度的所有费用都由当地解决。被迫押送日军物资到青岛的民伕
10月4日,日军又张贴《斩律五条》,规定:凡妨碍日军一切行动、切断或损伤电线者均处斩刑;若知罪不举,窝藏匪徒,邻居乡保从重治罪;如某村一人违禁,全村处斩。一副凶恶残暴的屠夫面孔跃然纸上,除公开威逼县署缴粮纳钱、强拉百姓为其服务外,还私闯民宅盗窃、奸淫,无恶不作。闻悉邻县日军暴行,昌邑民众心惊胆战、惶惶不安。其时,昌邑龙池人士陈干任陆军部咨议兼军法处高等顾问,分析时局,主动应对,携昌邑士绅黄元三、傅达泉、刘选卿等成立“支应局”,出面与日军对接周旋,以尽量小的付出,换取当地百姓平安。另据《陈公明侯善行碑》记载“日人夙闻明侯(陈干)名,且感于应付严敏,相戒无惊扰闾阎。”可见,日本人提前做足了功课,了解昌邑人陈干职务地位及影响力,不太敢在昌邑一带肆意妄为、惹事生非,以贻误大局,故于昌邑匆匆过路至潍县,使昌邑得以安全。登陆胶东的日军
日军的作战目标为青岛,从平度向南进击,当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们却西渡潍河,穿越昌邑,进入潍县地域,直奔潍县及坊子火车站,其目的不言自明——侵占胶济线,作为继续西侵的跳板。9月26日,日军侵占潍县车站。之后,日军不再理睬北洋政府关于以潍县车站为界,不得越界西进的禁令,继续派兵西进。10月5日占青州车站,6日占济南车站,胶济铁路全线为日军侵占。潍县火车站
9月25日,日德在白沙河、女姑口一带开火,德军因势孤乏援,于11月7日投降,12日,日军占领青岛。于是,日本人又重演1904年日俄战争后,获取俄人在东北权利的故技,将德人在山东的权利占为己有。胶东人民在这场日德战争中,遭受浩劫,日军所到之处,杀害无辜、掠夺财物等事件大量发生。事后陈干奉北洋政府命,于11月去胶东各县调查人民死伤及财产损失情况,历尽艰辛、详查实情,汇集成《欧战拾遗》一书。而后,日本照此所记,给予象征性赔偿,可惜此书至今尚无下落,无法寻获。日军占领青岛报道
日军进入青岛市区后,于11月13日接收青岛行政,19日宣布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27日,日本天皇命令在青岛设立“守备军司令部”,隶属于日本天皇,统辖日军部队及机关,管辖民政事宜,并负责监督胶济铁路及附属矿山经营管理。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没有履行从中国撤军的许诺,而是有意制造“悬案”,以求长期占领。日本不但承接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全部利益,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派军队驻扎在胶济铁路沿线各重镇,设立警察分驻所,行使行政和司法权。1915年1月7日,中国政府照会日本政府,要求撤销战前划定的中立地带及日德交战区域。然而,此时的日本已凶相毕露,对中国政府的照会置之不理,且变本加厉,于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阴谋使山东问题合法化、永久化。1917年初,日本和英、法、俄、意签订秘密谅解协议,四国承认日本在山东的利益,此协定成为日本拒不归还山东的借口。一句话,我们的大青岛乃至大山东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日本人占领了。国民的觉醒与维权“一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虽然当时中国也是参加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弱国无外交”,北洋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消息传出,举国震怒。早在日德战争结束不久,山东学生便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学生爱国主义组织,推动各界爱国群众开展反日斗争。1918年11月,山东民众提出“取还青岛”的议案。1919年2月5日,山东旅京人士为争取收回青岛,组织外交后援会。山东省议会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青岛问题务请坚持,万勿退让,鲁民全体誓以死力待。”旅居青岛的康有为获知巴黎和会主权交易的内幕后,迅速发出《促南北速议和以应欧洲和局电》,吁请举国团结,一致对外,坚决收回青岛主权。4月,前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孔祥柯等被推为山东请愿代表直接前往巴黎。山东成立各界组成的国民请愿团,向社会民众宣传演讲,斗争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4月20日,山东人民爆发更大规模的爱国斗争,明确提出“外争青岛,内惩国贼”、“废除非法的卖国条约”等口号。这次爱国斗争以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重点,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全国“五四”运动的先声。5月4日,觉醒的中国青年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大学等校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收回青岛主权”等口号,会后举行游行示威,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燃起的爱国热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地。据昌邑县志记载:“1919年6月,‘青州学生救国联合会’的学生来昌邑宣传,提议昌邑县建立‘国货维持会’,领导抵制日货。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县城内桑蚕学校、高等小学校、模范小学和女子小学等学校师生,停课集会,上街游行,撒传单,呼口号,查烧日货。”6月28日,是巴黎和约签字日期,这一天,在巴黎的华侨、工人和学生,在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寓所门前集会请愿。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约没有签字,只说明日本的占领不具备合法化,但对于日本军队“赖着不走”,北洋政府束手无策,从而使日军的“非法占领”暂时搁置,成为一桩“悬案”。陈干参与收回青岛及山东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削弱日本势力,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倡导召开“关于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及太平洋区域问题的华盛顿会议”,要求日本将在山东和青岛的所有权益归还中国。会上,中日两国代表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主要内容包括:胶澳租界地归还中国,开为商埠;德国所占之公产交还中国,日本占有者中国抵价收回;日本于6个月内撤退;青岛海关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由日本人任车务长,中日各一人任会计长;德国在山东矿产交由中日合办之公司;青烟、青沪海底电线交还中国;青岛盐田由中国赎回;青岛、济南之电台由中国赎回,等等。虽然《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已签订,但一些具体细节还需要两国协商解决,归还山东主权的历程曲折而又艰难。为解决交接中的细节问题,中国政府特成立“鲁案”联合委员会,工作机构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其中,第一部负责青岛行政权交接谈判事宜,第二部负责胶济铁路谈判事宜。第一部任命王正廷、徐东藩、唐在章、何宗莲为委员,后因何宗莲因病辞职,由吴佩孚推荐、大总统黎元洪任命,陈干正式补任。陈干临危受命,迅速进入角色,先研究《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各条款内容,又调阅之前二十次所举行的谈判记录。陈干始终保持着一个外交家清醒的政治头脑,“内审国势,外察舆情”,特立独思,坚守已见,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誓言:“我既生于中国,为中国人,幼受家庭之训,长承师友之教,敢不奋力以图!”陈干主张主性外交,力保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提出接收青岛的谈判,“应争主权,不争浮利;争土地,不争房屋;争永远,不争暂时。宁受其强权一时压迫,绝不由我辈认可半个字”。谈判的过程异常艰苦曲折。一方面,日方蛮横无理,漫天要价。按规定,日方应无条件将德占时期公产、铁路、设备、土地交还中国。日方口头同意,却拒不提供德占时期的文件材料。日方将一些德人公产指为日人投资,索要巨款。同时,将日人投资产业价格高出实际价值多倍的数额向中方索赎;另一方面,中方参与谈判人员,想法诸多、观点不一,且有时局、权势、私利等因素掺入,谈判每进展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6月26日,中日联合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敲定谈判程序与方式。随后,第一部委员会于1922年6月29日至11月29日期间,先后经过50轮谈判,最后于12月1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及其附件,规定日军撤退和中国政府接收青岛的时间等事项。12月10日正午,中方代表外交总长王正廷、山东省省长熊炳琦与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等在原德国总督府举行庄重的主权交接仪式,降下日本旗,升起中国旗,中国正式收回青岛。青岛回归
解决山东悬案的整个过程反反复复、起伏跌宕,因文字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详情可参阅佟立容所著《陈干一生》等书籍资料。为记载其过程,1923年,陈干返回故里,将参与回收青岛有关文函编为《鲁案》一书,并将《与王正廷论土地权书》刻石立碑,立于陈氏家祠,现该碑刻收藏于昌邑市博物馆。鉴于陈干在“鲁案”办理中的功绩,康有为振笔雄书“鲁案砥柱”,以志旌扬。家乡150余位知名人士联名为他立碑弘扬其善行(该碑刻收藏于昌邑市博物馆),碑文记载:“……民国三年,德日战起,日人由龙口上岸,经邑东偏,人心汹涌……(陈干)且以青岛威海两案,坚持正义,为当局支柱,与外人抗。是则大有造于山东全局,又不仅为吾一邑幸也。”参考文献:1、《陈干一生》之《陈干传》 佟立容;2、《五四运动与收回青岛主权》 青岛政协 林茂;3、《济南市志》第一辑(1964.2) 济南市志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