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妙悟岐黄:一代名医黄元御

妙悟岐黄:一代名医黄元御

黄元御画像

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活了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能获得这项称号,昌邑籍名医黄元御功不可没。

目盲断仕 习医悬壶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黄家辛戈村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少年黄元御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先祖黄福,做一名忠君报国的良臣,并雍正二年(1724)考中邑庠生。然天有不测风云,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因眼疾求医,庸医至其左目失明。以时之科举制度,五官不正者不能入仕,由此,黄元御断了仕进之路,便立志习医救人,以杜患者再受庸医之害。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并医名大盛。

乾隆二年(1737),他开始著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

乾隆十三年(1748),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温疫痘疹之义。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

乾隆染疾众国医无策

黄氏医愈获“妙悟岐黄”

乾隆年间,柳疃姜家寨等地的“寨子布”已畅销京城,昌邑诸多商贾设绸庄于京。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游幕京城。适乾隆帝染疾,众太医萎思无策。宫中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与京城昌邑籍商户颇有交集,听说了老家一位神医在京,便使人传黄元御入宫视疾。

关于此事,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黄元御奉命进宫面圣,却没见到龙颜,只见到纱帐外露出的一只手。诊断完毕,黄皱眉说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乾隆听闻侍官汇报,心悦诚服。原来,乾隆故意令宫女卧于帐内,以证医术。

黄元御诊断完毕,答曰:“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乾隆帝应允了黄元御的处方,果不其然,三帖服用之后,病体好转,不久痊愈,龙颜大悦。

黄元御由此被招入太医院成了一名御医,并获赐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因此,黄元御有别号“玉楸子”。

乾隆十六(1751)年,黄元御奉命随帝南巡,一路上开出的调理药方皆有神效。乾隆被黄元卿渊博学识和精湛医术感动,亲笔提写“妙悟歧黄”并赐匾(此匾现存于故宫博物馆),悬于太医院门首。

注:妙悟:识心见性、犹言神悟;岐黄:指传说中岐伯和黄帝著作的医书《内经》。乾隆意在赞赏黄元御理解、应用《内经》得心应手,透彻入里。

闻声断肺  王爷弑子

黄元御五代传人麻瑞亭(1903—1997),早年听其业师李鼎臣讲述过黄氏诊病轶事一则,简述如下:

时年黄元御在太医任上,沈阳一王爷之子病笃,遣人诣京,求乾隆帝委太医往诊,帝即命黄元御前往。至沈阳,直奔王府,报名而入,径往正堂,王爷降阶相迎。方落坐,黄氏未及请问,王爷即欲述其子病情。黄氏曰:“臣进府时,闻东厢有呻吟之声,可是小爷?”王爷对曰:“正是。”黄氏曰:“无须诊视,其肺已腐烂不堪,无药可医,惜哉!”王爷闻言,面露惊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铁,起身曰:“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却回。未几,侍者捧一盘呈与堂,视之,其内耐一腐烂人肺也,浊血流溢。黄氏大惊失色,方欲问其故,王爷已手握匕首而至,双手及利刃尽染血污,抱拳稽首曰:”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适才已将犬子杀之,此乃其肺也,果如先生所言。”

此事尽管为五代传人所述,情节有些惊悚离奇,但黄元御闻声诊病之实,很可能存在。

被尊久真祖师爷  字号传承誉今世

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小金川之间的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忠琪调兵遣将,奏请平乱。

鉴于第一次金川之战大批清军水土不服、疾病缠身,致使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的情景,乾隆帝派太医院御医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久真堂,提供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了藏区的气候,官兵高原缺氧以及流行的伤寒、咳嗽等现象,将宫廷中御药房中治疗肺病、咳嗽最好的药材和藏区的虫草、贝母、红景天等等名贵药材为伍,秘制出各类强劲体魄,提高免疫力的膏、丹、丸、散用于清军携带服用,以克各类高原杂症。

所幸,杂谷土司之乱很快平定,但是军医馆——久真堂的秘制膏、丹、丸、散在驻军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众药师皆尊奉黄元御为久真堂的创始祖师爷,在军医馆的大堂悬挂乾隆手书褒奖黄元御“妙悟岐黄”的牌匾为荣,军医的医师皆自诩御医之门生。

久真堂成都提督街总店旧址

此后,乾隆特许悬挂“妙悟岐黄”牌匾的久真堂在川内可以开分号,久真堂由此走向民间,造福西南,直到民国都是四川地区家喻户晓的国药房。

行医著述潜乡里  仁道药济垂千秋

黄元御身在朝廷,心忧天下。“为名医济人”的夙愿,便以省亲为由辞返故里,结束了4年的御医生活。返乡不久,皇帝诏他回京,他冒欺君之罪,使人报了一个病故,未从皇命。此后,黄元御便潜赴苏杭,避居江南民间,行医研著。

黄元御一生著述颇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11种,计98卷,数十万字。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等,习称“黄氏医书八种”。此外,江南等地还流传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疫痘疹》等医著。这些医著,填补了中医学未解之空白,独成一说,名冠医林,影响深远。

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对黄氏的医学成就有一段中肯的评价:“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大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因勤于行医著述,过度劳累,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乾隆皇帝得知消息,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仁道药济”意为“行仁道,以药济”,黄氏门生尊其为习医祖训。

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黄药师”、“医门大宗”,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宣统年间的《山东通志》,民国初年撰写的《清史稿》都为他立传,民国十二年(1923)昌邑学商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并于悬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黄元御终于如其先祖黄福,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

后记

如今,在昌邑黄家辛戈社区,尚存有黄元御墓茔。墓碑曾被挪走,打了四个孔,当做柴油机的底座用,后来又被找回来,以水泥修补,重新立于墓前。黄元御旧宅亦不复存在,但昌邑市政府又在利民街中段重修了旧居,以示纪念。

昌邑黄元御墓园

昌邑黄元御故居(已拆)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