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梁建华在陪父亲一起读报
人物小档案:梁绍信,78岁,昌邑市柳疃镇邓家庄人。
梁绍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飞行员,在空中飞行17年来,他出色地完成了专机包机、抢险救灾、科研试飞、培训新飞行员等任务,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月8日,记者在昌邑市奎聚街道东隅村一户普通的民居家里见到了梁绍信。老人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眉宇间仍带着军人的气质。说起当年岁月,老人心情非常激动。
1951年,21岁的梁绍信是当时胶东军区某营通讯班的班长,那年,人民空军来部队挑选飞行员,梁绍信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进入长春第二航空学校进行培训,成为建国后第二批24位飞行员之一。1953年,梁绍信毕业后被分配至郑州空军正式部队,开轰炸机。
1955年,随着我国对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发展需要,国家开始注重民航装备发展,就在该年,从苏联引进一批先进的运输机,并从空军中选拔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优秀驾驶员,来接手这批飞机,当时的梁绍信有幸被选中,而他却不愿意离开军队,领导还劝他说:“这是要你去给首长开飞机,是好事啊”。而梁绍信当时的确是对民航的工作定位的确比较模糊,只知道是空军管辖的一个分支,不过还是按照组织的要求,背起行囊,来到民航工作。转到民航后,梁绍信飞行路线主要是苏联和缅甸,一个月飞三次航班。在那个年代,我国几乎没有私人出国探亲或经商者,所以国际航班上的乘客基本都是我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的官员互访、外交使节公务活动、军事人员交流等等,所以尽管乘客不是都是首长,但多数都是一些政府官员或军事人员。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梁绍信都是在两条航线中认真塌实的执行着自己的每次航飞任务。回忆当初岁月,梁绍信还风趣的说:“(飞缅甸)最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季节,起飞的时候是冬季,穿着棉袄上飞机,到站后却成了夏季,要穿着汗衫下飞机,这一路要不断的脱衣服;回来的时候,正好相反。”
一次,因民航特殊调度,梁绍信临时执行一次加班飞行任务,因未有思想准备,匆匆登机起飞,然后才发现忘记了带手表,对于一位飞行员,没有手表就意味着无法工作,于是他不得不临时借用导航员的手表,驾驶飞机到达缅甸。下了飞机,他们按惯例来到大使馆休息,这一进屋,他就开始发愁,回去怎么办?再借导航员的手表?这飞机上每个岗位都需要把握时间,借人家的影响人家工作,不借怎么办?买?如果买了,回家后就没有用了,家里还有一块啊,这不是浪费吗?于是有人提醒他说:“在这里买块吧,这里价格还便宜,回去以后卖了也值”,这么简单的一个差价道理,作为一个常年飞缅甸的飞行员,他就从来没想到过,并且到了必须手表的时候,也没想起来这个差价的经济概念,这就是那一代人的思维,其中的纯真朴实,让我们如何也不能理解,那是一个单纯的年代。最后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梁绍信在缅甸买了一块手表,这是他执行国际飞行任务以来,在国外的第一次购物,也是最后一次。
1956年周总理访问缅甸时与吴努(左)、耐温(右)在欢迎宴会上。
1956年,已担任机长的梁绍信突然接到紧急命令,为出访缅甸的周总理执行专机任务。这是总理第三次访问缅甸,也是我国引进新型飞机后第一次出访缅甸,听到这个消息,梁绍信不由想起当初调往民航工作时领导叮嘱他“去给首长开飞机”的话,没错,总理(在国家更换飞机后)第一次出访(缅甸),就坐了自己的飞机!第一次给总理开专机肯定是心情很激动,但是为了总理的安全,必须要控制住激动的心情,必须要小心谨慎的完成驾驶任务。总理那次缅甸之行是去解决两国边境问题,为了搞好中缅谈判的气氛,还特意带了一个歌舞团去缅甸访问演出,在那次出访中,总理做在梁绍信所开的专机上,后面还有四架飞机,承载其他随行队伍和物资。
五架飞机依次徐徐从仰光上空降落,周总理从容走出机舱,受到了该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随行翻译程瑞声悄悄说,他听到缅甸的人民在称赞中国的飞机先进,说中国了不起呢,梁绍信听到这句话后感到特别自豪,因为这是在挎自己祖国的飞机队列,并且自己是总理专机的机长,更是这次出访队伍的飞行队长。
就是这个及时告诉大家“缅甸的人民在称赞中国的飞机先进”的程瑞声翻译(后来成为驻缅甸大使),在这次出访中认识了随行舞蹈团的一位姑娘,回国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且又结成了夫妻。后来总理知道了这件事,还风趣的对程瑞声说:“想不到你啊,谈恋爱还挺有办法,一次机会就抓住了。”这个事情也成为那次飞行的佳话。
缅甸领导人吴努和周总理关系特别好,为体现关系亲近,他设家宴招待了周总理和所有随行人员。席间,周总理和蔼可亲,谈笑风声,宴席气氛非常融洽。梁绍信这是第一次与总理一起进餐,也是第一次目睹总理的外交风采,如此轻松和睦的气氛,还有什么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呢?这种轻松与和睦,就是总理的力量,是共和国的风范。
总理结束缅甸之行后,在起程回国的途中,突然想到要去山西省委去部署一下工作,于是命令随从人员与太原机场联系,安排飞机降落,并特别叮嘱:“告诉山西省委,不准到机场迎接,不要安排车队,只在省委等候”,可是等飞机降落太原,发现山西省各班子领导早已在机场聚集了一大堆人,总理一下飞机,就生气的批评:“不是说好了不接机吗?”从出访途中的这个小插曲,梁绍信感受到了总理求是务实的工作风范,今天,每当在大街上看到警车开道、一排小车驶过的“威风”车队,总让他联想到当年总理在太原机场的镜头,为什么人民爱戴总理?因为总理心里装着人民,因为总理与人民没有距离…
1957年,民航事业开始在各个省份拓展,根据组织安排,作为第一代民航机长,梁绍信离开北京,分别到乌鲁木齐、兰州、西安等城市帮助地方民航部门开展工作,发展我国的民航事业。由于数年展转各地,日以继夜的为发展中的民航事业操劳,令梁绍信的体质出现问题,1968年,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走下心爱的飞行岗位,转为空军地勤。70年代初期,因不适应当时无休止的“左倾右反”形式,加之思乡心切,梁绍信谢绝了组织上的挽留,决定转业回昌邑老家。然而,当时他已经是每月200多元的月工资,而那时昌邑全县工资最高的职位也不过50多元/月的样子,所以地方政府无法对他进行安置,于是,倔强的梁绍信干脆办了复员(70年代后民航又复归军队管理)手续,放弃了在军队上的待遇回到家乡。
梁绍信的大女儿梁建华告诉记者,现在父亲的生活既平淡又充实,白天,老人喜欢骑着电动车四处转悠,晚上,老人就阅读军事报刊、杂志,或者是看与此有关的电视节目,以此来缅怀那段难忘的飞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