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刘玉芹,女,43岁,昌邑市聋哑学校教师,已在这特殊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了16年。
5月18日下午,笔者到昌邑市聋哑学校采访,校领导带笔者来到了三楼服装室。轻轻推开门,教室内有10多个学生,有画图样的、有裁剪的、有看课本的,还有几个同学围在一台缝纫机旁,看一位老师耐心地辅导一名同学做成衣。听不到他们之间说话的声音,教与学全凭手语无声地进行着。校领导向我介绍:“这就是刘玉芹老师。”
1990年5月,已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多年的刘玉芹参加了潍坊市的特校招聘考试,以服装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了昌邑市聋哑学校,教学生服装制作,第一次走上特殊的讲台,面对着一张张可爱又令人心酸的脸庞,刘玉芹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刘玉芹清楚,自己干特教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特教知识。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将自己掌握的缝纫技术毫不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一有时间,她就捧着书本啃起来。系统扎实地学习了《中国手语》、《聋校教育学》等专业书籍。
聋哑孩子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是个特殊的群体,作为老师,更应多给他们些理解和关心,也只有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他们才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课堂上,刘老师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下,刘老师跟他们促膝谈心,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生活自理的常识,以慈母般的胸怀关爱他们。学生李小彩病了,上课时发高烧,刘老师急忙抱着她赶到附近的卫生室,让医生给她挂上吊瓶,打完吊瓶,又将她安排到自己家里休息,并做了李小彩爱吃的饭菜端到她的面前。实习课上,王连军、姜艳梅做马甲没有了口袋布,刘老师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给他们用,两位同学高兴地朝她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有学生衣服破了,刘老师就拿来针线为他们缝补。有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舍不得去理发店理发,刘老师就买来理发工具,亲自为他们理发。
付出自有回报。历届的潍坊市特教学校素质教育技能大赛,她的学生都很争气。上届比赛,她班里有两名选手获得了缝纫组一等奖。孩子们毕业后,大都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有不少还成了企业的业务能手。
每年的助残日或教师节来临之际,刘玉芹老师总会收到一些学生寄发来的信件、贺卡或是手机短信。几天前,在潍坊一服装企业工作的魏春伟来信写到:“是您教给了我生存的本领,没有您便没有我的今天……。”字里行间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此时,是刘老师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刻,她再次真切地体味到了从事特教事业的光荣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