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琎,字器之,昌邑王逄村人。仕至宁波知府,明初廉臣。《明史》有传。
元朝末年,因战乱饥荒,山东各地,地荒人稀。明朝初建,朱元璋提出“当今政要,在于安养生息。”措施之一便是移民,从未受战乱之苦的山西、四川等地大量移民山东河南,王琎随父兄自山西太原府洪洞县迁至昌邑逄公里(王逄村)。
王琎自幼聪明好学,随兄耕作之余,不废学业。其长兄王贯高中洪武丙子(1396年)科解元,仕至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次兄王密仕至淮安府道。受其兄长影响,王琎长成后博通经史,擅长《春秋》之学。洪武初年受荐举,任昌邑儒学教授,因事受连坐,被贬远方。洪武末年,因其贤能,再被举荐,受宁波府知府。
王琎到任后,注重地方教育,政务之暇,亲到学校督察诸生并为讲授。他大力移风易俗,改良风化,拆除境内不合乎规矩礼制的祠宇。王琎本人身为知府,生活却异常简朴,一日他见饭菜中有一份鱼汤,便对其妻曰:“你不记得吃草根的时候了?”随令撤掉掩埋。时人称他为“埋羹太守”。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四年五月兵临长江,王琎于宁波大造舟舰,起兵入卫。后南京陷落,王琎为朱棣卫卒帮至京城,朱棣因闻宁波人民对其之爱戴,未降罪与他,放还乡里,以寿终。
宁波人民为纪念清官王琎,奉祀他于宁波名宦祠,同时入祀昌邑贤祠。王琎墓在昌邑市城南三里辛置凤凰埠。
最近更新:2012/10/23 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