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1423-1488.5.23),字伯大,又字君大,昌邑市奎聚街道孙家道照村人。历仕山西参政、河南布政史、大同巡抚、进右督御史、河南巡抚。
道照孙氏为昌邑旺族,祖父孙思恭,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恕生祥,居家不仕,祥即孙洪之父,其母则为昌邑王逄村人,系洪武丙子(1396)科解元、交趾布政使司参政王贯(宁波知府王琎之兄)之次女。
孙洪七岁丧母,他自幼聪敏,异于常儿,年纪很轻即入邑学习。它的父亲经常勉励他说:“读书不能登科致仕,绍先世耀家门,诚碌碌耳。”孙洪因此更加努力学习,成为诸学子中的佼佼者。吏部尚书崔广宗时任莱州府知府,因巡行各县,认识孙洪,对他的才学很为赏识。正统丁卯(1447)年六月,孙洪祖母王氏去世,正备乡试的孙洪拟按礼守丧,被崔广宗劝说阻挡,按时应试,同年孙洪领乡荐。景泰五年(1454)又考中甲戊科进士。
天顺元年(1457),孙洪初受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做事勤恳、尽心尽责,深得同朝官士得赞许。他奉皇上令征剿两广,数立战功,天顺八年(1464),提升为车驾郎中。次年,孙洪父亲去世,守孝三年归朝,改任礼部祠祭司郎中。上任后正遇慈懿皇太后驾崩,他亲自制定丧葬礼仪,很合皇上意图,并下诏令告知官属,今后以此为式。成化六年(1470),孙洪授山西右参政,即将赴任之时,又因故改授河南,专门办理南阳一代流民事宜。不久,因为荆襄之乱波及河南,皇上命孙洪随同右督御史项忠总督兵事,随行中孙洪提出了许多合理可行的策略。事情平定后不久,各地流民又大量结集,有一触即发之势,孙洪建议:荆襄一带为流民结集中心,历朝征剿,皆为权宜之计,如图长治,非设官属不可。他的想法上报朝廷后,得以批准实施。
成化十四年(1478)孙洪升右布政使,不久再升左布政使,前去开封疏通黄河水患。
成化十五年,朝廷任孙洪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并授予便宜行事的特权。孙洪到任后首先明确纪律、建章立制,一时兵营整肃、器械精良,后蒙古游骑多次入侵,一无所获。孙洪因总治有功,皇上赐赦书文绮嘉奖。 成化十六年二月,孙洪率部队同左都御史王越一起出兵蒙古腹地,取得威宁海大捷。成化十七年,因孙洪北征有功,被授予左副都御使、食正二品俸,并授权参赞军务,此后不久,又升右督御史。 北部事态平息不久,河南又发生饥荒,孙洪又被诏令任河南巡抚,前往治理。孙洪到达河南后,尽心筹度,阻止潘府工程、停办军功补给、减负除租、开仓济贫,他的一系列政策,对大灾之后的河南可谓是一场及时雨,防止了因饥荒而造成的流民现象。孙洪认为灾荒乃干旱所致,他大力倡导兴修水利、筑堤挖渠,兴建引水工程,为河南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化十八年(1482)孙洪以继母刘氏谢世扶丧,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回乡,他扶刘氏灵柩回到故里,亲自治办丧事,受到乡亲的美誉。孙洪在故乡昌邑与故友结社作诗,休闲于田园景色。弘治元年(1488)五月二十三,孙洪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御赐祭葬。(孙洪墓在今体育场一带) 孙洪由科第入仕,仕途得志,政誉卓著,学识广博,著有《奇门物总龟》、《二十一史记略》、《启蒙对偶》等著作。
最近更新:2012/10/23 0: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