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列车驶过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透过车窗眺望这条壮观宽阔的大河。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有谁还能记得四十年前,在这大铁桥下不远处,有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从黄河的北岸跳入黄河救人的故事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了。因为在成千上万个舍己救人的故事里,他只是故事长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那是在1982年10月25日。这天,天气阴郁,空气肃杀,人们已经换上了冬装。济南警备区某部六连三排战士张志良(昌邑双台角埠村人)和他的战友们像往常一样,身穿棉大衣,手握钢枪,全副武装,军姿挺拔地守护在济南泺口黄河大铁桥下岗亭旁。
北去的列车刚刚从大桥上呼啸而过。
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出现在大桥下不远处河滩的小路上。她失魂落魄地走向黄河水边,呆呆地蹲在那里,望着汹涌浑浊的河水,失神的眼睛里涌出痛苦的泪水。是什么样的委屈让她如此绝望?起初,人们并没有觉察到什么异样。当她蹲在那里久久没有离去的时候,这引起了解放军战士张志良同志的注意。“这姑娘怎么了?这大冷的天气她想干什么?” 正疑惑间,就见她缓缓地站起身来,迈入水中,一步一步向河心缓慢走去。“哎呀!不好!这姑娘要寻短见。”张志良下意识地想。他立即拨通了上级的电话,说明情况,请求增援。随后迅速向姑娘跳水的方向奔去。
冰冷的河水并没有唤醒姑娘赴死的决心,她越走越深。张志良一边狂奔一边高喊:“嗨,别再往里走啦,危险!”姑娘似乎听不到他的喊声,继续前行,五米……十米……眼瞅着就落入深水区。危急时刻,张志良来不及卸掉全身的武装,急切地跳入黄河水中,不顾一切地拼命向被水淹没的姑娘游去。他很快靠近了姑娘,一把抓住她的头发从水里捞出来,拽着她的衣领迅速回游,他一手划水,一手拖拽。冰冷刺骨的黄河水奔流急涌;臃肿的棉衣被水浸透后像灌了铅的盔甲一样沉重;溺水的姑娘在水中不停地胡乱挣扎,乱抓乱挠;这使得张志良水中救援非常艰难,划水吃力,运动迟缓。他的体力很快下降,几次被涌来的黄水呛入口中。他咬紧牙关,摘下身上的钢枪,用枪划水,这样就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个向上的浮力。然而,无情的黄河水,在他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还是下了他的枪。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只能靠意志和信念顽强的支撑着划水,一点,一点的向岸边靠近……姑娘终于被推上岸,他自己也累的瘫倒在岸边。
被救的姑娘只是呛了几口水,并无大碍。经过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冻得瑟瑟发抖的她也完全清醒过来,在张志良的劝说下不再寻死觅活。待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张志良甩掉棉大衣,不顾寒冷,再次跳入黄河水中,去寻找他失落在水里的钢枪。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每一个战士都牢牢记得,接过这把钢枪,就意味着肩负起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保护枪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人在枪在,人枪合一。凭借着他少时练就的一身极好的水性,在湍急的水流中,聚集体力坚定意志,鼓足勇气克服寒冷,几经寻找,终于把枪捞了上来。此时,战友们也赶到了。他也像电影里的英雄那样,见到亲人的到来,紧绷着的心弦稍一松弛便晕了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军队卫生院的病床上。
张志良黄河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播开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连队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给他记三等功,并上报区党委批准授予张志良同志三等功臣勋章。警备司令部号召辖区官兵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他身披彩带,胸戴大红花,走连队,作报告,和战友们一起分享他成长的历程和舍己救人的事迹。
没过多久,他所在的连队转入了地方武警部队,随之部队首长们走马换将。也不知为什么,直到他退伍时,那枚能够证明他在部队立功的三等功勋章仿佛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消息。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张志良一直没有走出农村,只是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那二亩责任田并没有让他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倒是饱经风霜的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皱纹,把一个英俊青年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
滚滚黄河水,依然向东流,他年轻时黄河救人的事迹,不能就这样像东逝的黄河水一样消失在大海里,更不能因为岁月的尘埃遮蔽他原有的光华。而应该把他不畏生死舍己救人的故事从人们记忆的大海里捞出来,继续传讲下去,让其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美德,继往开来,让世间众多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故事,像不落的星辰一样,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
注:本文由张志良战友启航(笔名)回忆并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