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丹东市有一处老字号国营纺织企业——丹东丝绸二厂,该厂在丹东市解放街281号,1956年定名。尽管当下大部分厂区已改造为居民区,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依旧为丹东人深刻的记忆。
安东义泰祥八道沟(今解放街)缫丝工厂旧貌
丹东丝绸二厂前身为安东(丹东市旧称)义泰祥绸厂,商号源于昌邑柳疃义泰祥。柳疃义泰祥由浙江上虞县人罗坤祥与昌邑柳疃韩天衢家族合作开设。安东义泰祥的前身为昌邑龙池镇瓦城村赵乐友在安东八道沟(今丹东市解放街一带)开设的复兴店纩坊,1924年被柳疃义泰祥掌柜韩效思(韩天衢之子)买下,随即购置设备,并从昌邑义泰祥缫丝厂转调工人,重新开业。
孙履封(中)于丹东留影
工厂由韩心田掌管经营,韩月焦掌管技术和成品质量,孙履封掌管生产,韩先贤掌管财务。开张初期,拥有织机、缫丝机216台,产品以外销为主。 至抗战前,安东义泰祥职工已达到近千名,工厂占地约100亩,有厂房200余间,从织机到各种附属设备全部实现机械操作。
老式手工木制缫丝机(20世纪30年代拍摄于安东)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令义泰祥改成符合日本经济体系的“义泰祥株式会社”。随后义泰祥东家与日本人交涉,通过一年多的斗争,终于维护了我民族尊严,将被敌伪所命之名改为“义泰祥绸厂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世纪前叶安东八道沟一带缫丝厂密布
1944年12月,义泰祥排除了敌伪的直接控制,完成了义泰祥绸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改组。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
今天的丹东八道沟新貌
闯关东到安东的大部分是山东人,其中来自昌邑的居多。1934年刊发的《山东柞蚕业调查》一文称:“清代中期以来,辽宁野蚕养殖业逐步扩展,到民国十二年,辽宁柞蚕的产量已经超过山东柞蚕的产量。但辽宁人民对于柞蚕缫丝织绸技术缺乏,所用工匠仍雇用山东昌邑人。”
清光绪中叶以后到民国中期,为保证原料供应,大量昌邑人出门闯关东,开纩坊、办丝栈、设机房,使辽宁等地迅速成为昌邑茧绸最主要的原料基地。
清末民初,大量的昌邑纩丝工和织绸的匠人到安东谋生。渐渐地,有的落户定居,因为开拓出自己的产业;有的发了大财,譬如八道沟里的义泰祥等商号、工厂的主要负责人都山东昌邑人。
安东老四道口绸庄林立(拍摄年20世纪30年代)
当时,昌邑民间有句俗语:穷走南(去南洋卖苦力)、富走京(到京城做生意)、死逼无奈闯关东(逃荒到东北)。
至民国初年,安东蔡家沟七八十户来自昌邑的人家有织绸机,全家老小齐上阵。日子安定下来,同乡前来投奔,人口越来越多,居民区开始向七道沟、于家沟、八道沟等地延伸。
1910年建于广济街的安东丝茧市
安东的柞蚕丝绸行业日渐兴旺,几条沟里散布几百台织绸机,机器鸣响连成一片,昼夜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丹东市的“沟”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与昌邑闯关东做丝绸生意有关。今天的丹东浪头港,是闯关东的人到达丹东后上岸的第一块踏脚石,故称这里一条通到鸭绿江的潮沟为“头道沟”,然后再往下排就是二道沟、三道沟,以至九道沟。
安东民国地图中八道沟位置
东北其他地区的昌邑移民村落
在东北的其他地区依旧有昌邑人闯关东的影子,好多村子的村名还留着“昌邑”二字的印痕。
吉林省德惠市昌邑沟
德惠市昌邑沟卫星图
哈尔滨顾乡屯:昌邑人的思乡情结和互助精神
谭雨明口述历史 | 吉林昌邑区的由来
宣纸烙画——鉴证昌邑人闯关东的非遗文化
谭雨明口述历史 | 小昌邑与昌邑沟
谭雨明口述历史:关东昌邑人
昌邑籍吉林省长徐鼐霖 | 弃政从文 著书憩园
昌邑拔靴进士“齐青天”
金融家族 | 民国钱币上的昌邑籍兄弟
海河万国桥与昌邑籍天津县长齐耀珹
潍水英烈榜:被日寇焚烧残杀的抗日志士张凤岐
你用生命保护了地面百姓,而我当时只会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