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李程:我的根在昌邑 期盼早日找到老家的村子

李程:我的根在昌邑 期盼早日找到老家的村子

深秋的北国,霜打秋叶红满山,在这沉甸甸的丰收季节,我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开展计划许久的寻宗,去山东昌邑寻找失散一百年多的同宗及老村落。这个想法其实最初源于我上一辈老人家们的愿望。都说落叶归根,其实每个人都想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东北已经繁衍出五代人,绝大多数人也没踏上过回家的路。家其实是根,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符号。车行千里路,一踏上昌邑这个梦里熟悉的地方,热浪扑面而来,除去了外套,脱去了毛衫,身着半袖,仿佛又回到了三伏天。天热、血热、乡情更热。

昌邑,对于久居其中的你,没觉得特别。但当你阔别许久,有幸再次踏上这片故土,目睹其日新月异的变化,雄伟整洁,那种欣喜与自豪便油然而生。

在清朝时期,这里曾是我的家乡。都说故土难离,但当生存都成问题时,你还能坐以待毙吗?一百多年前,一群昌邑好汉,为了更好地生存,义无反顾地拜别家乡,凭着坚强的韧劲,跋山涉水,身扛肩挑,一路向北,去东北清朝皇家禁地,也是响应号召去垦荒去御边。

有些事,如果你不去做,总在那暇想,它永远是困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实践。我们的先人做到了。

我不知道他们走了多久,也不知道有多少困难需要他们克服。但我理解他们,是昌邑的精神铸就了他们倔强吃苦的精神。我看到一本由林修竹编写于1920年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其描述昌邑的民情是:善良、勤俭质朴。特性是:坚忍独行,富于出外。这就是对昌邑人生动的写照。

出发前,通过网络查找,做了些准备。由于口传说老家地名似乎叫“勾家庄”,但多方查找也没发现与其类似的地方。故决定从名字第一个字查找,因为有很多人名,按家谱第一个字都是相仿的。

实际查找中却遇到了问题。比如“俊”字,我们家族的上一辈仿“国”字,下一辈仿“述”字。在昌邑找到几位仿“俊”和“述”字的老乡,但他们上、下名,仿的字却与我们不同。众所周知的原因,由于上个世纪几次政治运动,大家纷纷响应号召,把家谱当作封建迷信的物品付之一炬,所以想多查几辈的名录却没了依据。

现在保存有家谱的是凤毛麟角,太难遇了。本以为按名的排序能好找。现实却不是这样。查找陷入了绝境,当我一筹莫展时,找到了昌邑奎聚派出所董绍龙警官求助,他热情接待了我,详细询问了我的困难。他根据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解释到:昌邑的家族用名,多由上辈先人在本族或本支,合议出几个字,确定为下几辈分名的用字,并将其备份在谱单上,作为后辈子孙起名的依旧。而不是由祖辈家谱一定到底。这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是有区别的。由于名字选惯用字集中,这就出现了不同分支仿同一个字,但谱单中的上下用字不同。他的解释令我茅塞顿开。想找到同宗,最可靠的方法还是需要知道老村落的名字,或特点标记。而我的老家按几辈人的口传说是:勾家庄。查遍昌邑地名,没有此名的记载。所以这个地名太模糊。董警官建议走群众路线,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助《昌邑之窗》这个现代网络媒体平台,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有些人只关心是怎么没的。但作为历史研究,我们更关心的是怎么来的。家谱记载同宗关系,也是血脉记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把它接续上,完备起来,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义务,也是使命,随着时间流逝,再不接续,难度会更大。因此借助《昌邑之窗》求助各位同乡出谋划策,群策群力。

董警官的点拨,使我感到解决问题还得靠故里的人,最亲的还是家乡人。同时也再次体会到,有困难找警察的重要。

我在这里说出我的难题,一旦遇上略知情况的你,将成就一段美好的延续,或许能成为网络时代新的传奇。

本文作者李程在东北村子的蘑菇大棚里

我家前辈是1850年至1875年间由昌邑启程,先在吉林怀德县落脚,后去黑龙江密山扎根。按记忆中的旧家谱,16世为李鹏飞,其是否来东北没有记载。17世为李文昌(哥四个都来东北了),18世李国正,第19世李俊英,20世李述芳(排行老五),21世李程。


联系人:

1、山东省昌邑市奎聚派出所董绍龙警官 13053669762

2、黑龙江省密山市,李述芳,电话:15146776636。

3、辽宁省沈阳市,李程,电子邮箱:chinalicheng@126.com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