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人文》是记录山东潍坊昌邑市柳疃镇刘家庄村历史典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第一本文史资料集。这本历时两年多编纂而成的村庄百科全书凝聚着当地71岁老人刘维令的心血。2017年夏天,老人自费将书稿结集成册后,在本村村民和当地文史爱好者纷纷求书先睹为快的同时,也使得这位久负盛名的“地方文史通”更加声名远扬。
谈及著书的初衷,刘维令说:“我从小就喜欢听父老乡亲们在街头巷尾闲谈村庄的历史、风俗,也掌握了一些资料。但很多只是大家口口相传,时间长了,难免有以讹传讹、真假难辨的情况。为了正本清源,也为了教育和激励村里的晚辈后生们自强不息,通过不断地走访和考证,我写了这本书。算是对生我养我这片热土的反哺。”
自幼喜欢读书且成绩优良的刘维令在1964年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而被迫辍学。尽管后来在繁忙的劳作之余坚持自学了高中部分课程,但长于文史且文字功底扎实的他却因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错报理科,与大学失之交臂。回忆那段往事,刘维令很淡然:“有那么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就足够了。”
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凭借几十年如一日对文史研究的执着和对文学写作的热爱,笔耕不辍的他建树颇多。除去积累的几十本手稿,仅各类征文比赛的获奖证书就有厚厚一摞。尤其在近几年,他以“林夕”为笔名在昌邑之窗等微信公众号发表的40多篇充满地域特色、富有文史价值的文章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刘维令介绍,他撰写的《门压红砖,发迹平安》一文被《围子街道志》《韩家巷村志》采用;《柳疃高隆盛:丝路绸庄塑村名》《柳疃史家庄大屋》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对高隆盛三官庙、史家庄大屋的重视并拨专款修复;《徐迈与柳疃〈抗战简报〉》获得了组织部门的关注,他也应邀参与了徐迈事迹陈列馆的打造;围绕“二月二,龙抬头,围宅打囤炒叶豆”的地方民俗,他也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
刘维令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平日里,刘维令喜欢四处寻访,足迹遍布了整个昌邑北部地区,这也是他对各村文史了如指掌的一个重要原因;闲暇时,他经常用微信与志同道合者沟通交流。无论是在昌邑市作家协会会员群、“昌邑老事儿”交流群,还是在潍坊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昌邑分会会员群,他都十分活跃,也乐于为他人解疑答惑。如果不是以“痴叟”自称,很难有人相信对智能手机操作得如此熟练的竟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
门庭整洁的农家院、书香四溢的农家屋,这是刘维令家给所有到访者留下的共同印象。刘维令在家修撰了《昌邑刘氏族谱》,完成了《刘家庄村志》初稿,用那台旧式电脑自学了笔法输入、文稿排版……而今,他又作为《柳疃镇镇志》的编纂人员、《邓家庄村志》的顾问、龙池镇《龙东村村志》的主编,夜以继日地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