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寻着丝路回故乡,爱国华侨王积贵后人回乡探亲

寻着丝路回故乡,爱国华侨王积贵后人回乡探亲

1月17日上午,一辆白色轿车沿昌邑市西环路徐徐向北驶来,停在了南鄑亭村口。车上下来一位中年女士,她深情地环顾眼前的道路与房舍,并对前来迎接她的市侨联主席韩旭红说,家乡变了,不像是上次(八十年代)回来那样了,路宽了,村子漂亮了。

市侨联主席韩旭红在村口迎接王爱敏女士(左)

王爱敏,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鄑亭村爱国华侨王积贵之女。王积贵先生毕生在斯里兰卡经商,属拓就海上丝绸之路的昌邑绸商之一。自幼,王爱敏就从父亲口里无数次地听到故乡的故事,故乡的土炕、大集、房舍胡同、街坊邻里。她长大后,父亲为让中华文化在家族中传承,又送她去了北京留学。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王爱敏回过一次老家。在那次旅程的记忆里,绿皮火车之慢,村子里卫生之差,让她难以适应,她甚至悄悄和父亲说,多亏我没在村子里生活。

在北京留学期间,王爱敏不但收获了祖国的文化,还收获了爱情,与美籍留学生高迈结为伉俪。夫妻二人由此与中华文化结缘,王爱敏更是难舍儿时父亲给他讲过的故乡景象。

今天,王爱敏女士在丈夫高迈的陪同下,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这次回来,尽管老家的土炕不见了,但乡亲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村子里的街道干净整洁,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她的父母骨子里已经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并在百年后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安息于村子里的墓地当中。

王爱敏女士首先在族人的陪同下,去墓地祭祖,感恩父母给她留下了这么多牵挂祖国和族人的浓浓乡情。

高迈并不懂中国的祭祀文化,却也虔诚地蹲下身子,陪同妻子遵循东方的风俗祭奠先辈

为了感受和缅怀父辈当年背包袱下南洋的艰辛岁月,王爱敏夫妇一行在昌邑市侨联主席韩旭红的陪同下,参观了昌邑市丝绸博物馆,以更深入地了解昌邑的丝绸发展及华侨发展史。

高迈看到博物馆墙上画着的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一脸感慨的表情。或许,他到今天才真正了解到岳父一帮人当年是如何定居海外的。

在丝绸博物馆“侨胞之家”展馆,王爱敏发现了当年父亲应邀回到北京做客的照片,高迈也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这是祖国对爱国华侨的肯定,亦是游子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在离开丝绸博物馆时,王爱敏提出要在“昌邑市侨胞之家”的牌子下留个影。她说,这是她的家,她在昌邑有家了,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随后,在韩旭红主席的陪同下,王爱敏夫妇一行又来到柳疃丝路绸语文创园,参观了昌邑丝织业的近代发展史。

文创园的工作人员端出“东方糕点”——昌邑点心给高迈吃,让高迈品尝妻子故乡的饮食文化。高迈品后,用有点生硬的汉语说,“好吃,好吃。”

交流促进和谐,文化的融合让世界更美好。今天,旅居各国的华侨子女们,不但依旧怀着拥抱祖国的赤诚之心,而且在为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搭建着更宽广宏伟的桥梁。
王积贵,男,1912年生,原籍昌邑县李家埠乡南鄑亭。幼时上学四年,下学后务农。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国内政局混乱,土匪四起,民无宁日,加之自然灾害,庄稼欠收,生活无法维持。为谋求生存,于一九三八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斯里兰卡经商。起初开设布店,全家一起掌管经营。后经勤奋努力,业务逐渐扩大。为解决生意人手不足,又雇用多人协助料理业务。

王积贵与夫人魏凤云

王积贵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为人忠诚憨厚,性格坦率直爽,在科伦坡同乡中威信很高。他与我国驻斯使馆交往密切,为协助我驻斯使馆做了不少工作。一九八三年十月应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观光旅游。回乡后受到时任代理县长任柏榴、副县长孙恩芬等人的亲切接待。

王积贵(左)等华侨受邀到北京参观

王积贵先生关心、支持祖籍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一九八一年他与徐去庭先生等人一起,组织在斯同乡为我县捐赠日产“三菱”面包车一辆。

一九八九年为我县兴办科技学校捐赠美金625元。王积贵先生爱国爱乡之举,受到爱乡人民的热情赞誉。

1985年11月16日,新中国海军首次舰艇编队出访。12月18日,编队抵达出访第二站——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当年已是73岁的王积贵先生参加了编队举行的招待会。他激动地说:“我1938年从山东来到科伦坡,和祖国一别就是50年,我从小没见过祖国自己建造的军舰。今天我能亲眼看到,真幸福啊!我没有看够,明天还要带老伴、朋友来参观。

在踏上军舰甲板的那一刻,王积贵感慨地说:“都说‘军舰是流动的国土’,今天踏上咱们国家海军舰艇的甲板,感觉就像回国了!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